武隆苕粉,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以重庆市武隆区独自选育的“武隆红宝石”红薯为原料。按照“三沉三淀,十六道工序,铁锅烫皮”古法加工工艺精制而成。以其“鲜糯筋道”的适口性特点闻名于世。2013年被认定为“有机农家产品”,2018年2月荣获“重庆市十大年货”称号。

产 地 环 境

武隆,被誉为“世界喀斯特自然博物馆”。独特的自然环境生长出的红宝石红薯脆甜、清香,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是制作苕粉的绝佳原料,制出的苕粉鲜糯筋道,营养丰富。

武隆地处云贵高原大娄山褶皱带与武陵山系交汇地区的北纬30°,乌江横贯全境,高山峡谷林立,相对高差700—1000米,境内最高海拔2033.3米。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浑然天成的高山、岩土、泉水、无工业污染,形成了优质的武隆红宝石红薯生长环境。

历 史 渊 源

据传,康熙末年红苕大丰收,武隆土坎镇乌江边一纤夫用武隆红苕为原料,石磨磨粉,反复沉淀,铁锅烫皮等多次尝试而成苕粉,纤夫妻子试着将苕粉用于煲汤和干炒、汤味香气扑鼻、口感鲜糯筋道。与单一红苕的吃法大相径庭。于是,纤夫遂将制做方法倾囊相授与左邻右舍,相邻皆习之,并形成武隆苕粉独特的16道土法制作工艺,沿用至今。后来,武隆苕粉随纤夫拉纤走出武隆,因品质极佳、味美,为乌江、长江沿岸百姓及客商所喜,供不应求。也因其特殊的工艺和口感被客商们称为“苕粉或武隆苕粉”,名气逐步传开,成为武隆闻名的土特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更是风靡重庆、武汉、上海等地,成为武隆百姓创收的重要手段。

加 工 工 艺

武隆苕皮以武隆红宝石红薯为主要原料。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16道工序。

1:洗薯去皮。精选武隆红宝石红薯,以泉水洗薯去皮,还原红薯本色。

2:石磨精华。将去皮武隆红宝石红薯,以古法石磨,磨出薯之精华。

3:五道过滤。将薯浆用粗布过滤,反复五道,滤出薯之精髓。

4:掐头去尾。将薯髓淀入木桶,掐头去尾,确保红薯之最佳养分。

5:吊包榨粉。将初淀之薯粉,以粗布吊包榨得层层龙鳞纹薯粉,榨出粉之筋道。

6:一沉一淀。将一榨薯粉,一沉一淀,淀出薯肉之原味。

7:二沉二淀。将初淀薯粉,二沉二淀,淀出薯骨之本色。

8:三沉三淀。将复淀薯粉,三沉三淀,淀出薯髓之清香。

9:二榨脱水。将三淀薯粉,再次以粗布吊包二榨,榨出粉之韧劲。

10:勾芡提劲。将二榨薯粉,滚水勾芡,勾出软糯筋道。

11:浆粉糅捻。将生熟薯浆,入木盆轻糅慢捻,糅出鲜糯、劲道的绝妙滋味。

12:铺浆烫皮。将苕浆舀入铁盘,自然铺盘,以铁锅滚水熟烫,匠心手作,形成大苕皮。

13:江风浸粉。将大片苕皮挂杆,吸武隆乌江峡口江风,至8成干,鲜糯口感浸透至粉心。

14:手作切粉。将江风浸透之苕皮,手工切制,宽窄有序,根根均匀,有型有色。

15:夕晒慢干。将手切苕粉,丝丝悬挂于半山朝阳天然晒场,夕晒慢干,饱吸自然之灵气。

16:捆扎包装。将晒干苕粉,手工捆扎。16道古法所产苕粉,鲜糯、筋道,堪称武隆苕粉之稀世珍品。苕粉成品历来都是棕叶子(棕树上的叶子)捆扎,自然风干;由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棕叶子逐步被麻绳替代,包装开始多元化,出现袋装苕粉、盒装苕粉。

产 业 发 展

到2017年,武隆区红宝石红薯种植面积为10万亩,产量30万吨,产销武隆苕粉10万吨。武隆红宝石红薯经过不断优化培育,形成高淀粉加工薯“红宝石1号”,食用薯“红宝石2号”。武隆苕粉建立了完善的“公司+基地(加工大户、经纪人)+农户”风险利益共担共享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高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产业支柱作用。

2017年成立了“重庆市武隆苕粉协会”,与西南大学,重庆食品工业研究所、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制定《武隆苕粉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土坎”和“仙女红”品牌为武隆苕粉代表品牌,产品覆盖全国大、中城市,覆盖80%全国重庆火锅,并成为重庆火锅的特色菜品。

夕阳西下,在仙女山的半山腰,土坎苕粉古晒场原址上,夕晒暖暖的阳光照射,让苕粉慢慢收紧,平添了几分自然的颜色,成为了仙女红苕粉最好润色剂。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