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小学文化,地道的农民,今年53岁。他从小出生于四川北部一个穷山沟里,家有3个兄弟、1个妹妹。60年代家里很穷,父亲省吃俭用,每顿饭都用勺子量米,4个人不能超过1勺米,然后就是野菜、萝卜、玉米糊糊混合煮一大锅;长大后妹妹外嫁,三兄弟结婚后开始分家,父亲存粮在村里还算富裕,各自分得一间房屋,20斤大米、30斤玉米、50斤红薯作为口粮,那段日子在老何心里刻骨铭心。这些经历,可能也是导致他后来拼命卖力挣钱的主要原因。
靠卖苦力挣钱,成为当地农村的最早一批的“万元户”!
老何1990年有了孩子后,便留下老婆和孩子在农村,独自外出打工。30年来,他进过砖厂、搞过建筑,大部分时间是在搬砖、栓钢筋或者制木,这都是建筑工地最苦最累的活儿。幸运的是他身体壮实,有把子力气,在工地他一个人顶两个劳力,每天劳动强度基本都在10个小时以上。因此,他被很多包工头抢,都乐意叫他跟着一路干活儿,工钱也给他开得比别人高。在90年代初,他一年就能挣6000元,是当地村里最早靠打工成为“万元户”的人。那时农村的“万元户”比如今的所谓百万富翁更稀缺。
2000年,孩子10岁了,他丢在农村让爷爷奶奶带着读书,两口子一起外出打工靠卖苦力挣钱,后来每年具体挣了多少不清楚,但一定是当地农村在外打工挣得最多的农民工。
年挣30余万元,有房有车,有存款,为啥过得不开心?
老何两口子非常“抠门”,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当地农村人也经常说他们吝啬的很,干啥事都算了又算。每年舍不得买吃买穿,一件衣服必须穿得破得不能再缝补了才放弃;在外打工,从来舍不得外出下一顿馆子;坐火车从来舍不得买张卧铺,更没坐过飞机……这故事经常在当地流传。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缘故,后来才成为了村里那代农民中的首富。
遗憾的是孩子因为缺乏父母在身边照管,早早就荒废了学业,到初中毕业就回家了。如今孩子做任何事都觉得太累太苦,不乐意跟着他们去打工,呆在农村也不愿意跟随爷爷奶奶学习种庄稼务农,一直处于失业状态,成天跟一帮狐朋狗友打麻将,每个月向父母要生活费。
2012年,孩子因为打麻将没钱,把镇上一家人的摩托车偷去卖了被抓住,后来老何俩口子花钱再赎回来,赔礼道歉。虽然最终没被判刑,但还是进了拘留所,出来后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
时间一晃30年过去,两口子在工地靠搬砖一步步当起了小包工头,带着几个农民工靠没日没夜地卖命挣钱每年能挣30多万元。2019年,两口子回来在县城买了120平米的大房子和一台30来万元的小车,银行存款也高达180万元。他俩心想把硬件备足,先找个好儿媳,把孩子的心收住。
但孩子不听话,连耍5个女朋友,也未能结成婚。孩子每年逼着老何把存款交出来给他创业做生意,老何不放心死活不肯把银行卡拿出来,父子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老何稍微言语上一管教,孩子就雷霆大发,甚至有时会拧着凳子砸过来。因此,每年春节团聚,老何回来教育孩子要争气,而孩子总会怨父亲为啥从小不陪在身边,没给他一天父爱,没资格来教训他。父子俩因此总会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
如今老何钱不缺了,而孩子的问题成了两口子最大的心病。每每谈起这些事,老何总是泪眼连连,时常后悔当年不该放下孩子不管,而选择了外出打工挣钱。
老何到底该咋办?如何让孩子回到正常轨道上来?您有好的建议么,欢迎留言。
笔者林海话外音:
文中的老何,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故事,在60后农民工一代人中也许并不是个例。那代人为了带着家人逃离农村苦海,而选择了外出挣钱,留下了大批留守儿童在农村独自成长。钱挣到了,却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与教育,与孩子之间的亲情也疏远了。老何的事,带给了我们后辈很多教训,打工、创业固然重要,但不能完全为了挣钱而放弃孩子,否则将来无论你拥有多少金钱都无法再弥补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