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春风
唤醒了热土
菜园子里也热闹了起来
海宁有位六旬大伯
在自家田地里打开了增收致富新篇章
种地一亩半
月入五六万
他是怎么做到的?
一起来看看~
秧苗售价1~2块 月入却有5~6万
家在盐官镇城北村的汪松根,今年已经65岁。汪大伯种了三十多年的蔬菜,拥有七个蔬菜大棚,几年前,他又种上了一亩半地的秧苗。
别看小小的秧苗很不起眼,价格也是便宜到一两块钱。这门不为大家关注的小生意却在汪大伯手里做大了!
近来的每一天,汪大伯都会在早上4点多天不亮从盐官家里出发,骑40多分钟的电瓶三轮车赶往长安镇(高新区)袁家坝的早市卖秧苗,到中午10点半收工。
5个品种的辣椒秧、2个品种的茄子秧,还有黄瓜秧、南瓜秧等等,应有尽有,价格都在1块到3块之间。因为价格划算、品种多,早市的几个小时,汪大伯几乎没有停下来的时候。
有付出就有收获,令汪大伯惊喜意外的是,这一个月,他栽种的这小小的一亩半秧苗给他带来了五、六万元的收益!
最多的一句话:保证品质好
在早市忙碌的期间,汪大伯忙得热火朝天,收钱、找钱、介绍秧苗……一刻不停。而汪大伯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保证品质好。
好品质的秧苗不是随意种出来的,当然有汪大伯自己的诀窍。
“等到这个苗长到长到10公分左右的一定程度,就可以养到盆里了。关键是这些盆,要摆得稀。摆得密了,小苗细长不粗壮。秧子得在大棚里放结实,客人买回去,种了之后不会瘪,会很结实。”汪大伯指着秧苗这样告诉小编。
除了汪大伯的“自卖自夸”,挑选购买的顾客也很认可汪大伯的秧苗。
有位顾客一下子买了二十多株,她说,番茄很大,茄子很挺,秧苗看起来还不错。
摊位前的回头客也不少。“我买来自己种,这个质量好,十几天前就买了。因为还没种满,今天再来,什么品种都买了点。”
种菜几十年 首次卖苗却遇滑铁卢
而要说到汪大伯和秧苗生意的渊源,时间又要倒回去很久……
过去,城北村家家户户种菜卖菜,汪松根也不例外,蔬菜一种就是好几十年。
汪松根说,他小的时候,十几岁就摇船到城区卖菜。当时公路都没有,就靠着摇船去街上卖菜,到硖石到长安,到崇福,一直以来都以卖菜为生。
有一次在卖菜的时候,汪大伯发现隔壁摊位卖秧苗的生意比他卖菜好得多,他想自己种了那么多年的蔬菜了,也积累下了不少种植经验,要是好好把这些经验用起来,培育出来的蔬菜秧苗一定不会太差。
别看现在汪大伯的秧苗生意有声有色,第一年拿来卖却有些曲折。
多年积累起来的育秧技术让当时的汪大伯自信满满,11月份下种,春节前后搬入大棚,3、4月份就能上市售卖。可一开始的销售却并没有汪大伯想象的那么顺利。
秧苗的品质一时无法辨别,需要时间来验证,大家习惯找熟识的卖家购买。
“第一年都不认可我,大家不怎么愿意买。他们都说不认识你,你第一年来卖,这个品种好不好怎么知道?”对于顾客的担忧,汪大伯也理解。
但是,秧苗的销售栽种受到天气条件限制,每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销售,怎样才能快速取得顾客的信任呢?汪大伯给自己想了个办法。
汪大伯特地印了名片,留下电话,把名片发给顾客,有问题可以打电话。“我可以拿名片来保证,就这样开始,秧苗种了一年,大家都知道了,我的秧苗的确不错。”
这样下来,汪大伯的生意开始有了起色,一株株秧苗连同一张张名片交到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手中,那个月,他的秧苗卖了2万多块钱。
汪大伯说,最多的时候有几十个人一起买,忙得收钱都来不及!销量很大,人确实也忙,但卖得好心里肯定开心。
秧苗卖遍全市 赢得顾客信赖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汪大伯的秧苗已经从盐官卖到了长安、许村、袁花等地,一亩半的秧苗卖一个月就能有5、6万元的收益。
可观的收入背后是汪大伯每天的辛勤付出,上午十点半,忙完早市的汪松根还要骑着电瓶三轮车从长安赶回盐官家中,赶着时间将田里的秧苗打包装箱,为第二天的早市做准备。
从早上天不亮就出门,一直忙到晚上将秧苗装车完毕后才能休息,这段时间是汪大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汪大伯说,从春节开始到现在他们都特别忙,没有一天空。不管刮风下雨,天亮就要到田里去干活,一直做到晚上,实在嫌累,中午也就休息几十分钟。虽然自己的腰很痛,但还是选择“摒牢”。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的日子是辛苦了点,让汪大伯欣慰的是,辛勤的付出并没有白费,秧苗的好品质赢得了越来越多老顾客的信赖。
三年前,汪大伯刚给秧苗浇完水就遇上了连日的阴雨天,导致秧苗落叶严重,外观品质降低。本以为会因为卖相不好而卖不出去,没想到老顾客们并不介意。
汪大伯说,当时连日阴雨没有阳光,秧苗的叶子也掉了下来。当时自己很焦急,晚上睡觉都睡不着。好在后来经过几个晴天,太阳一晒,秧苗长势好了一些。汪大伯感叹,还好都是老客人,虽然这个苗看着不是漂亮,但都相信他的秧苗品种好,大家也都还是继续买。
汪大伯告诉报姐,顾客的不断肯定是他现在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汪大伯今后是否还会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呢,他摇了摇手,向来喜欢亲力亲为的汪大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多也不考虑了,不然忙不过来,要雇人干活。做这事没有技巧,要不然没有这么好,所以还是自己来。”
种了一辈子菜了,汪大伯早已离不开家门口那片土地。
能吃苦
能坚持
靠着勤劳闯开致富之路
也许这就是汪大伯最让人佩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