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一款我们使用很频繁的软件,日活量早已超过10亿。

腾讯是从即时通信起家的,也就是QQ,所以微信能够做起来,大多数人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其实,微信的成长史并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

微信的创始人张小龙,在一个深夜,他给马化腾写邮件,建议由他的广州团队做一个类似Kik的产品,马化腾当即回复同意。

2010年12月10日,雷军的小米公司发布了国内第一款类Kik的产品---米聊。

张小龙的类Kik产品11月20日立项,2011年1月21日,定名“微信”推出。比雷军迟了一个月。而且他带领的是一支不到10个人的小团队,其中还有几个是做“手中邮”的,还有两个大学生。

微信的开屏界面是张小龙亲自选定的: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地平线上,面对蓝色星球,仿佛在期待来自宇宙的呼唤。

微信1.0版本反响平平,在半年时间里,微信用户未曾突破100万。

有人会问:张小龙不懂得借力推广吗?最简单的是用腾讯的QQ一推广,用户不就上去了吗?

但是,张小龙却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是:

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就不应该去推广它。

因此,在前半年里,腾讯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目的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

如果用户不愿意,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别忘了小米的米聊当时做得已经是风生水起了,如果微信一再沉迷下去,很可能米聊就胜出了,所以不但团队内部,腾讯总部也是很焦急的。

因此,起初的半年就是在等着“微信”自生自灭。可喜的是,好产品是经得住考验的。

张小龙说:“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2012年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在腾讯微博发了一个六字贴:“终于,突破1亿!”

此时,距离微信上线用了433天。

正因为张小龙坚信的自然生长曲线,在微信日活量超过10亿的时候,团队内部没有任何的庆祝,因为大家只是觉得,到10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换句话说:微信能有今天的成绩,主要是因为张小龙一直坚信“自然的增长曲线”的重要性。

《道德经》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意思是: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一切顺其自然。

微信的自然生长曲线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起初的半年时间里,它经历了自然地“生”、“畜”、“形”、“势成”的整个过程。

如果微信立项之初腾讯就直接大力推广,即使会换来前期的大流量,但是,很可能出现后期的乏力,最后导致没落、失败。

很多事情的成功都有着它背后的逻辑,我们普通人总会一厢情愿的用自己的认知去判断事物,什么事情都是自己想当然,但是高手却一直在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成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因此,今后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重视自然属性,不强生、不恶死,按照事物的规律做事。

微信成功的关键(干货分享之微信创业历程)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