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胆子为苦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鸦胆子的成熟果实(药用其种子)。主产于广东、广西等省区。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去壳取仁用。
【处方用名】
鸦胆子。
【性味归经】
苦,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主治】
本品苦寒泄降,清热解毒,又能杀虫而治痢截疟。其所含油质有腐蚀功效。
1、解毒治痢:用于热毒血痢、久痢、休息痢。单用即可取效,如《幼幼集成》治冷积久痢,单用鸦胆子仁以龙眼肉包裹吞服。病情重者,并用鸦胆子仁水浸液保留灌肠。现用于原虫痢有效。
2、截疟:可用于间日疟或三日疟,单用取其仁装胶囊或以龙眼肉包裹吞服。
3、蚀疣:用于鸡眼及寻常疣。可将其仁捣烂敷患处,或用鸦胆子油局部涂敷,或以凡士林调成90%软膏外涂,皆能使赘疣脱落。
【用量用法】
治疟疾,每次10~15粒,每日三次,连服5~7日;去壳取仁装胶囊或龙眼肉包裹吞服。不宜入汤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本品味极苦,对胃肠道及肝肾均有刺激,内服易引起呕吐、腹痛、胸闷、泄泻等反应,不宜久服。脾胃虚弱、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慎用或忌用。
【药效比较】
鸦胆子、铁苋菜、白头翁、马齿苋,均能清热解毒治痢,可同用治热毒血痢。然而所主之证不尽相同,马齿苋、铁苋菜主治赤痢脓血,鸦胆子主治乍轻乍重、或愈或复发的休息痢;白头翁无论赤痢或注意痢均为其所治。此外,马齿苋铁苋菜尚可凉血止血,治血热崩漏及吐血、便血等出血证;鸦胆子兼可截疟、腐蚀赘疣。
【参考资料】
《本草纲目拾遗》:“治冷积久泻……外无烦热躁扰,内无肚腹急痛,有赤白相兼,无里急后重,大便流痢,小便清长。”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凉血解毒之要药,善治热性赤痢,二便因热下血,最能清血分之热及肠中之热,防腐生肌,诚有奇效。
药物成分:含生物碱(鸦胆子碱、鸦胆宁等)、糖甙(鸦胆灵、鸦胆子甙等)、酚性成分、脂肪油等。
药理:鸦胆子仁对原虫如阿米巴原虫、疟原虫、草履虫等及阴道滴虫均有杀灭作用;对肠内寄生虫,如鞭虫、蛔虫、绦虫等也有驱杀作用;对流行性感冒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仁或油,对正常皮肤及赘疣细胞有毒性刺激作用,能使细胞发生退行性变与坏死,致脱落。
(内容摘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