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体内血红素和铁硫基团的成分与原料,还是许多酶和免疫系统化合物的成分,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维持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
铁缺乏的原因与表现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第3部分微量元素》指出,18—50岁的男性铁推荐摄入量为12毫克/天,女性则为20毫克/天,而孕妇与乳母的铁推荐摄入量则要高于该数值。此外,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公布的《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的科学依据》显示,我国7—24月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据估算,此时婴儿铁的需要量高达8—10毫克/天,极易因铁摄入不足而造成缺铁和缺铁性贫血。
人体缺铁有可能是因为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或铁丢失过多。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王沂峰表示,缺铁最常见的危害是贫血。青少年缺铁的话,会造成消化不良、抵抗力低下、生长速度减缓、智力低下等状况。成人缺铁则会出现头晕嗜睡、血压低,而孕妇缺铁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对胎儿的健康不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朱宏斌表示,婴幼儿缺铁是影响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问题,铁元素缺乏可能会造成一系列健康问题,导致婴幼儿皮肤、口唇、甲床、睑结膜苍白,造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免疫力下降等,还可能会造成婴幼儿烦躁、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智力发育迟滞、智力低下等神经系统问题。
合理搭配促进吸收
广东省云浮市人民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唐玉玲表示,对于缺铁的患者,建议在平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不挑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以补充人体所需。
膳食中的铁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其中血红素铁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中的卟啉结合的铁,它以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非血红素铁,指含于蛋白质或蛋白质复合体中血红素形态以外的铁离子。非血红素铁主要以Fe(OH)3络合物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在小肠上的吸收受体也不同于血红素铁,必须先与其他有机部分分离,还原为亚铁离子(Fe2+)才能通过黏膜细胞被吸收。因此,血红素铁一般比非血红素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血红素铁一般来自含动物蛋白质高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动物血和鱼等。这些食物不仅含铁量高,而且铁的吸收利用率好,可以作为补铁的首选。《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2022)》建议,宝宝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应首先添加肉泥、肝泥、强化铁的婴儿谷粉等富铁的泥糊状食物。7—12月龄的宝宝肉禽鱼摄入量最好在25—75克,13—24月龄的宝宝肉禽鱼摄入量在50—75克。
红枣、菠菜等常被人认为是补铁的佳品,但据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分会公布的《中国备孕妇女膳食指南》资料显示,红枣、桂圆、菠菜、黑木耳中的铁为非血红素铁,人体不能直接吸收,必须在胃酸、维生素C、有机酸等成分的作用下还原为二价铁才能吸收,吸收率较低。因此,总体上植物性食物中铁的吸收率是不如动物性食物的。不过,植物性食物中通常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溶解,帮助铁的吸收。
除了通过进食补充铁元素外,也要注意各种食物之间的搭配。良好的膳食搭配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膳食搭配不当也会阻碍铁的吸收。比如谷物、蔬菜中含有较高的植酸,茶、咖啡、可可、菠菜中含有较高的多酚,钙盐形式或乳制品中的钙,都可明显抑制铁的吸收。
最后,补铁需适量,过度补铁也会有害健康。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刘毅表示,铁补多了也会对身体器官造成副作用,比如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神经系统异常、血色病等。专家建议,判断身体是否缺铁以及如何补铁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