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方便面,现在大家都不怎么爱吃。
可能只会在时间紧张或者不想做饭的时候才会考虑吃一袋“即食方便面”。
殊不知以前方便面却是“高档食品的代表”,只有一些有钱人才能吃的上。
各种各样的方便面
那时候的农村,方便面也曾一度作为礼品走街串巷,甚至在生日时还被当做长寿面使用。
但是直到如今,你还能回忆起多少种小时候吃过的方便面呢?
又是从什么时候起,吃泡面反而成了一种“落魄”的生活体现?
2
在说这些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种方便面,不知你们还没有在市场上见过它们:
第一种,六丁目。
六丁目
第二种,熊毅武。
熊毅武
第三种,南街村。
南街村
除了这三种以外,还有很多方便面能勾起我们对岁月的回忆,但你知道吗,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其实是鸡汁口味的。
而创建它的人,就是被称为“方便面之父”的吴百福(安藤百福)。
1957年的一个冬夜,吴百福来到了一家面馆,他看见人们想要吃上一口热气腾腾的面条需要冒着严寒排很长的队,于是就想:
“如果能研制出一种面条,注入热水就能吃上,肯定会大受欢迎”。
此时他身在日本,而作为一名出生在台湾的人,他很清楚面条的做法,于是很快就研制出了一种非常有韧性的面条。
但是,新鲜的面条很容易变质、运输起来也不方便,怎样才能把它快速风干呢?
有一天,他看见妻子正在做油炸食品,突然间恍然大悟。
吴百福
用油炸过得食物保存时间比较长,而且比风干的速度还要快,若是再浇点开水,那么面就会迅速吸收膨胀。
油炸方便面便在吴百福妻子的启发下诞生了,吴百福还在里面放了一包鸡汁味调料。
从那之后,方便面就席卷了各个国家的市场,听说吴百福每天都会吃,这一吃就是48年。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称方便面最早应该是来自于中国清朝嘉庆年间。
吴百福
当时扬州有一位名士叫尹秉绶,他是出了名的急性子,每次说吃饭恨不得立刻端碗。
为了节省等饭的时间,他把鸡蛋和面粉和在一起揉成面条,再进行油炸后沥干备用。
等他饿了就拿出来倒入碗中,用热水浸泡,再加一点酱料就变成了一道美味佳肴。
此方法传出后人们纷纷模仿,他们还给方便面取了个名字,叫作“伊面”或者“扬州面”。
直到现在为止,究竟谁才是方便面的创始人已经不重要了,不过给方便面加上包装并推向市场的人的确是吴百福。
而方便面也“见证”了中国的成长,或许在它的身上我们真的能看到时代的变迁和儿时的自己。
小孩在吃方便面
1964年,中国大陆“北京食品厂”开始生产方便面,当时方便面都是散装的,一般会放在供销社里进行售卖。
不过它的口味跟现在的方便面大相径庭。
当时人们是用鸭油来炸面条的,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鸭油炸出来的方便面有一股奇怪的味道,保存的时间也不长,后来就改成了棕榈油。
1968年,上海益民食品厂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包袋装方便面——鸡蛋方便面,里面还配有葱油味的调料。
你可不要小瞧它,在六七十年代,像这样的国产方便面不是谁都能吃得起的。
它的价格和珍贵程度能与如今的茅台相媲美。
全国粮油政策放开之前,如果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方便面厂厂长,购买面粉需要粮票、购买鸡蛋需要鸡蛋票,盐、糖都是有计划的,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批才行。
生产团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7年粮油政策放开,购买方便面原料才没那么麻烦了。
无数厂商也抓住了这股东风,纷纷从日本引进袋装油炸方便面的生产线,我们口熟能详的很多方便面就是在这时产生的。
你像珠海华丰的三鲜伊面、鸡汁面等等,都成了八十年代里美好的回味。
三鲜伊面
就在大家都很迷茫的时候,方面便却走向了高光时刻,甚至风靡全球完全“活”了过来!
3
90年代初,方便面界简直是群雄逐鹿的局面:
山东有“龙丰”,河北有“华龙”,无锡有“中萃”,陕西有“熊毅武”.......
华龙“小康家庭”
各种各样的方便面瞬间从四面八方而来,纷纷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
“康师傅”和“统一”两大巨头也在这时出现了,对大家来说是多了一种味蕾的享受,但对于大陆的很多厂商来说,却是一场“毁灭”性的竞争。
那个年代的康师傅和统一跟我们现在认知的也不同。
当时“康师傅”刚一上市,就在央视的黄金时段放起了广告,后来它火到什么程度呢?
批发商带着礼品和现金在康师傅厂门前排队订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康师傅”只能拿着批发商的预付款到国外引进了三条生产线。
就在它“席卷”市场的时候,台湾“统一”方便面不甘示弱的出现了,刚一上来就要跟康师傅打价格战。
当时本土主流方便面一包大概在8毛、1块钱左右,可康师傅方面达到了3块钱一包,统一是2.8一包。
各式各样的方便面
它们无论在包装上还是生产线上都有更强的实力,可想而知,大陆的方便面处境非常危险。
他们有的被打入了低档市场,比如曾火爆一时老北京方便面;还有的只能缩在本省小市场中谋生,比如中萃、华龙。
大陆群雄逐鹿的画面,瞬间转为了康师傅和统一的对头戏。
那些六七十年代、80年代常见的方便面也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从1995年到2000年,是上世纪末的“下岗期”,也是本土民族企业的“至暗时刻”,无论是方便面还是洗发水都在被外来品牌兼并。
康师傅和统一每招一个员工,本土的方便面厂就会少一个员工,谁不想去沿海挣更多的钱呢?
等他们坐上火车奔向目的地的途中,还会吃着康师傅和统一的方便面充饥。
吃泡面的人
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吃得起泡面了,火车上、等候室里都能看见人们吃泡面的身影。
而且他们都吃的津津有味,好像在拼命弥补以前吃不上泡面的遗憾。
这样的市场怎么看都有些奇怪,人人都想吃方便面,方便面厂也赚了个盆满钵满,生产线也越做越大,怎么到了后来就直接跌到食物鄙视链的最低端了呢?
那些所谓的“高档奢侈品方便面”何时成了“落魄”的体现?
4
面对通货膨胀,方便面的价格显得越发廉价,它廉价到什么程度呢?
1999年,有一则消息特别有意思:“马云穷的连续吃了9个月的泡面”。
当时他正面临着第四次创业失败,一块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他手下的员工唯一的福利就是:免费吃泡面。
吃泡面的马云
早上吃、中午吃、晚上也吃,泡面已经成了初创阿里的一日三餐。
很多人在关注阿里的时候,也有一部分人开始关注起了泡面,有些老百姓说:
“放到以前我们都吃不起,现在吃泡面却成了无可奈何的选择。”
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珠三角、长三角开始发达起来。
随之而来的就是拔地而起的生产型企业,汇聚着人口密集的岗位需求,当时沿海的工资比内陆高两三倍,很多内陆的人为了补贴家用乘着绿皮车去往了沿海。
在火车上他们依然会靠方便面充饥,所以即便通货膨胀,康师傅和统一依然屹立不倒。
两大方便面巨头本想靠着中国发展的红利,继续坐享经济的收成,却没想到在2014年来了个当头一棒!
火车站吃泡面的人
从1987年开放粮油自由贸易以来,方便面的市场份额一直都以两位数增长。
直到2014年就不同了,据统计2013年卖出了462.2亿包方便面,2014年只卖出了440亿包,2016年更是跌到了385亿包。
方便面厂商开始摸不着头脑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同行多了,也不是口味或者价格的影响,而是“大势”变了。
以前在火车上不得不吃方便面,去距离远的地方工作也会随时带着泡面充饥,可现在不一样了。
一家人吃饭
高铁网日益完善,人们不需要在路上吃泡面。
外出工作的也少了,在自己的家乡也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内陆的经济情况好了起来,孔雀不必东南飞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4G网络流行开来,外卖app也多了,人们更喜欢去点外卖,很少有人再去买泡面了。
不过奇怪的是,到了2017年,方便面好像又“回温”了,当时还上了热搜:
“方便面回温”
有专家曾总结过方便面发展的整个过程:
80—90年代方便面卖的火热,是因为中国经济的上升,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吃得起泡面了。
95年—2013年有打工潮,交通还没这么方便,人们也会选择在路上吃泡面。
2014年4G普及,人们对美食的选择更多了,很少再去关注口感升级的方便面了。
2017年回升,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幸福指数的提高,有些人开始怀念儿时的味道。
一些离家乡很远的人吃一碗泡面,就能回忆起曾经坐火车回家的日子,那种幸福感是从味蕾里获得的。
那么直到今天,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们也会买一些方便面,毕竟它相对于其他东西,的确方便了很多。
你看,方便面就像一件物品一样,一直记录着我们与中国的成长。
火车上吃泡面的人
不同的是,现在在国外,依然把方便面当成梦寐以求的“奢侈品”。
网上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吃过泡面,不足以谈人生”。
那么如今吃泡面,你还会想起儿时的自己吗?
或者说你会想起那个坐在火车上抱着泡面桶,满心期待与家人重逢的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