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前盟”和“金玉良姻”的说法,都来源于《红楼梦》第五回。都出自“《红楼梦》十四曲”中(本是十二曲,加上前面的“引子”,后面的“收尾”,合成“十四曲”)。除了《红楼梦引子》,第一支曲子《终身误》,最前两句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这是这两个说法的最早出处。
(金玉良姻)
“金玉良姻”一般指薛宝钗的“金锁”和贾宝玉的“通灵玉”,暗示他们两个人命中注定的婚姻渊源。“木石前盟”一般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前生有缘,“林”是木,“宝玉”为石,林妹妹要以一生眼泪还宝玉的前世灌溉恩情。
(木石前盟)
这里有一个重要声明:我们的系列分析,坚决不跳出小说,不会说这里面暗含着清廷宫廷之争啊,明代历史啊什么的,我们只在小说内分析。受索隐观点影响的读者来教训我没有读懂《红楼梦》时,请先原谅我的无知。
(清虚观打醮看戏)
在整个《红楼梦》中,“金玉良姻”背后的势力以王夫人、薛姨妈为代表。实际上这是一种合理的谋划,贾家朝中有人而经济出了问题,薛家财力不错而断了朝中支撑(如果宝钗选秀中了,就不存在这个问题),“金玉良姻”促成之后,贾、薛两家互为臂助,都有好处,没错,这姐俩打的就是这个算盘;
(金玉良姻势力)
“木石前盟”背后的势力以贾母(史老太太)为代表。实际上这很可能只是贾母对于逝去女儿的一种寄托和安慰,抑或是对于黛玉终身有靠的一种安排或者对于林家财产归贾家之后的心理补偿。
(木石前盟势力)
在舞台前台的是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大主人公,他们对于这件婚姻,都浑然不能自主,只能是“跟着感觉走”罢了。
第一次交手的起因
上一篇,我们读到第二十八回,元春的端午节礼颁赐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宝玉和宝钗的赐礼相同,这意味着“金玉良姻”被挑明,记住这个重要事件,就是“端午节赐礼,金玉良姻挑明”,这其实也直接导致了两股势力的第一次交手。
(元春)
这次节礼很不正常!如果是元春的主意,就有点离奇,因为元春最是看重老太太的喜好,即便她要为贾家谋长远,估计也不会这么快,在省亲刚刚结束看到贾母对黛玉的钟爱之后,急不可耐地挑明了这件事,这时,宝玉13岁、宝钗15岁、黛玉12岁,稍稍急了些。
那么最可能的是王夫人和薛姨妈这一对儿亲姐妹。王夫人明面上说诸事不管,实际上,贾家的底子,她最是清楚,所以,当妹妹带着女儿来到贾家借助之后,“金玉良姻”被提上议事日程再正常不过。
(袭人)
至于操作层面,有袭人呢,袭人后来月钱被独设一档,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调换元春端午节礼的标签是袭人立的第一功,(宝玉问宝、黛礼物不同的缘故,袭人说:“昨儿拿出来,都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怎么就错了!)标签被袭人换了,或者改变了礼物。其实最有可能的元春态度,是宝玉独一份,那是元春最疼的亲弟弟;黛玉、宝钗另一规格,基本是远近相同的外亲;迎、探、惜三春又是一种规格。调整签子或者增减礼物虽然容易,但对于袭人来说,并不是小事,所以是大功,这是她月钱独一规格的另一深层原因。
不管怎么说,在第二十八回,“金玉良姻”被提出来了,不舒服的是谁,是黛玉,甚至还有宝玉,但最不合心意的,是史老太太,她必然要反击,于是,情节进入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情节。
清虚观打醮
元春出银子要打平安醮,于是,相伴而来的,是有戏可听,凤姐喊大家去看戏,宝钗不想去,因为天热(她怕热,所以有“冷香丸”)。
可贾母不让——
贾母因又向宝钗道:“你也去,连你母亲也去,长天老日的,在家里也是睡觉。”宝钗只得答应着。
这还不算,
贾母又打发人去请了薛姨妈,顺路告诉王夫人,要带了他们姊妹去。
这几乎是命令般,强行要这一众人都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夫人早就报备过不去。
王夫人因一则身上不好,二则预备着元春有人出来,早已回了不去的。
贾母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些人都去并且一件件落到实处,务必执行呢,只有一个理由,这次清虚观打醮,她有重要的事要说。
(张道士和宝玉贾珍)
闲话先放一边,史老太太在清虚观办了什么重要的事呢?对于史老太太,有什么重要的事呢?当然是宝玉的婚姻,也牵涉黛玉的归宿。
清虚观有个张道士,这个张道士宝玉不喜欢,但如果分析,他应当是老太太安排的人,所以,他被安排上前去找老太太提宝玉婚姻的事儿,说得很清楚:
“前日在一个人家看见一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生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寻亲事了。若论这个小姐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得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老太太的示下,才敢向人去说。”
这是个假设的小姐,这个小姐的条件,与宝钗完全一致,年龄、样貌、家世背景、个人聪明程度……一样一样比对,这不就是宝钗吗?
但老太太回答的坚决:
“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的。”
既坚决否定了不该早娶,现在先不说这事儿,即使是宝钗也不行,先堵了王、薛的口;又说了要娶的条件,模样是第一位的,黛玉长得好,根基不管,黛玉没了根基了。这段话的潜台词很多:你们都别撺掇宝玉婚姻的事儿了;这事儿,我做主!如果真要娶,不管根基,只论样貌,别拿根基说事儿。
(贾母是真心疼黛玉的)
再有,我们知道,在《红楼梦》体系下,和尚是不管男性婚姻的事儿的,史老太太假托和尚放话,是作者故意将这话挑出来给读者看。
接下来还有,张道士又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到了宝玉的“玉”上。
我拿出盘子来一举两用,却不是为了化布施,倒要将哥儿的这玉请了下来,托出去给那些远来的道友并徒子徒孙们见识见识。
为什么要引注意力到玉上呢,因为老太太深知,“金玉良姻”立论根据就是金锁与宝玉,要打破这个姻缘之说,首先要打破立论根据。
(金锁与宝玉)
果然,道士出去,就请了一大堆法器回来,又果然,贾母从这一众法器中挑出来了一个赤金点翠的麒麟。借宝钗之口点明,史湘云也有一个“金”器,要提金玉良姻,史湘云也被拉了进来,别再只说宝钗有金锁了。金不只宝钗有“金”,别拿金锁说什么“金玉良姻”了。
老太太这一段安排得紧锣密鼓,针扎不进,水泼不入,根本不给王夫人、薛姨妈说话的空,将元春端午节礼揭出来的“金玉良姻”这个话题完全堵了个死死的,坚决摁下不提。而且,整个打醮看戏,贾母只看了这一上午,之后,不管是黛玉还是宝主的缘故,她老人家是不去了,因为,她要办的事情办完了。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两股势力的第一次交手(当然,后面还有多次交手)自端午节礼起到清虚观打醮止,史老太太(木石前盟)胜出,也就是“木石前盟”暂时得以继续。不过,贾府的下人们,对于宝玉与黛玉的婚姻,都三缄其口了,不敢乱说了。
两股势力,得罪谁都不好受啊!
(宝玉给黛玉赔不是)
宝、黛爱情的后续发展,全靠这第一次清虚观交手争取来的时间,但胜利的基础,也仅仅是老太太以绝对的权威,压制了“金玉良姻”暂不能再被提起。说白了,当老太太无力时,“木石前盟”也就岌岌可危了。这次较量,为宝黛爱情发展赢得了时间,倘若不是如此,宝玉与宝钗的婚姻可能马上就会落到实处了,黛玉哭死也没用!
其实这也很正常,因为宝玉和黛玉都需要再长大一些,爱得再深一些,悲剧才够沉痛!
其余的故事情节,都掩藏在这第一次“角力”之下。不管是宝玉砸玉,还是黛玉剪穗,亦或是后来的“不是冤家不聚头”俗语的提起,都是在两股大势力较量的大背景之下行进的宝黛爱情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