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传录
武帝因为封禅而设立了奉高县和梁父县,并把泰山郡迁往奉高县城,作为封禅的大本营。奉高县和梁父县都在今泰安市岱岳区辖区内。
诸葛亮虽然生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但是4岁的时候跟着任梁父县(今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县尉的父亲诸葛跬生活,三年后其父升任泰山郡(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丞,诸葛亮随父亲前往泰山郡任职,与泰安当地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自然很对当地的民谣俚曲像《梁父吟》等是耳熟能详的。
《梁父吟》,就是泰山郡梁父县一带的歌谣。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强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一夜北风寒, 万里彤云厚,
长空雪乱飘, 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 疑是玉龙斗,
纷纷鳞甲飞, 顷刻遍宇宙。
骑驴过小桥, 独叹梅花瘦。
唐初欧阳询编辑《艺文类聚)最早认定这首《梁父吟·步出齐城门》是诸葛亮的作品,并收入了它。宋人郭茂倩也编入《乐府诗集》,认定作者是诸葛亮。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对《梁父吟》作了如下注解:"武侯为梁父,非必但指此章,或篇幅散佚,唯此流传耳。"也认定作者是诸葛亮。1964年,郭沫若为隆中诸葛草庐作楹联:"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之后不久,他在回答人们认为诸葛亮诗歌文采不足的问题时又说:"如武侯终身隐逸,致力于诗,谅亦不逊于陶令也。"可见他也认定《梁父吟》为诸葛亮所作。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跬,曾经指着梁父山的山顶,对小小年纪的诸葛亮说起孔夫子在这里的经历:"子登临梁父山,十分感慨,不由地长吁短叹。虽然孔老夫子桃李满天下,弟子中贤人七十二,但由于各路诸侯只顾争霸,没有人愿意听他讲经颂道。一天,孔夫子来到咱梁父县,带着他的弟子颜回和子路登上梁父山。在山上他感叹推行'仁道'真是太艰难了。上山难,推行仁道比登山还要难得多!"诸葛跬借机提示儿子:圣人在"难"的面前都没有停止向上登攀。诸葛亮从中悟出了"知难而进"的道理。而《梁父吟》、梁父县、梁父山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挥之不去,难以磨灭,肯定对他的立志以及后来的战争生涯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梁父吟》一诗,寄托了诸葛亮作为士的立身之道,以及他后来作为相的治世及待士之道。自比管乐并提出《草庐对》,见其不凡之才略;好为《梁父吟》,见其高出一世之志节与器识。《梁父吟》无论是诸葛亮所撰还是其好吟咏之作,无论何者都足以充分地说明诸葛亮是因为《梁父吟》曲调悲凉凄苦,与他悲愤的胸怀产生了共鸣。好为《梁父吟》是'情'与'志'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