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的火爆的小生意(农民开的小吃店竟年入500亿)

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一碟花生58元,一笼包子128元,“狗不理”把自己玩成了人不理;高贵了一个多世纪的全聚德终于主动降价,但烤鸭仍然卖不动。

当老字号越来越没有吸引力的时候,看起来相当不起眼的沙县小吃,却在中国遍地开花。

据沙县小吃办统计,全国沙县小吃门店超过8.8万家,是肯德基的5倍、麦当劳的10倍,使沙县小吃成为中国小吃江湖的“霸主”。

县城的火爆的小生意(农民开的小吃店竟年入500亿)

2018年,沙县小吃在日本东京开了第一家店,据说正式开业前,就有数十名粉丝提前数日光顾,而在美国,开业第一天,只营业了三个小时,便被抢购一空,不得不提前关门。

正是因为全球消费者“买账”,沙县小吃一年营业额超过500亿元,直接带动30万人就业。问题是,“平平无奇”的沙县小吃,是怎么“上天”的?

【1】

沙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这里很多人都做小吃生意,有的村甚至90%以上的人都干这一行。结果是,沙县成了“一个人人都是老板的县城”,有网友去探访,感叹“全是年入百万的老板”。

这种盛况,放在上世纪90年代初,沙县人不敢想象。那时候,沙县绝大多数都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却酷爱赌博,还参与民间融资,还“爆发了本地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金融灾难”。

为了躲债,一批沙县人跑路到外地,靠做小吃谋生。他们赚到了钱,回家还债盖房,又吸引一批沙县人加入,“队伍”日益壮大。

1992年,一位叫俞广清的沙县人和亲戚在福州开起了小吃店,主打“1元进店,2元吃饱”,主要经营被称为沙县小吃“四大金刚”的拌面、扁肉、蒸饺和炖罐。

这一定位,正好契合随之而起的外出务工热潮,解决了大部分打工人的“吃饭难”问题。

县城的火爆的小生意(农民开的小吃店竟年入500亿)

1997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沙县小吃成了“国企”。沙县政府成立“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小吃办”,为沙县小吃保驾护航。

沙县政府还在全国29个城市设立沙县小吃驻外联络处,从找门店、餐饮培训乃至店面纠纷,联络处都会提供帮助。

县城的火爆的小生意(农民开的小吃店竟年入500亿)

沙县每进入一个区域市场,都要研究如何做好市场定位。

沙县小吃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鑫举例说,为了打入长三角市场,他们专门派团队去上海驻点,研究上海市场特征,包括消费人群结构、口味、本土小吃、市场推广手段等。

张鑫回忆:“我们结合上海市场特征对沙县小吃进行了本土化创新,很快打开了上海局面,这样长三角也迅速开枝散叶。”

与此同时,县政府也用补贴助推沙县小吃的发展。2004年,沙县小吃进入上海市场时,业主开一家店,县政府补贴1000元;2007年,沙县小吃打入北京市场,前100家店,县政府每家补贴3000元。

民间的进取,与政府的引导,形成强大合力,沙县小吃渐渐开遍全国,走向全球。

【2】

以前,老一辈人会对下一代说,“如果你不会读书,就回家种田”;现在,父母常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会读书,就去开沙县小吃”。

“开沙县小吃”,是沙县人的避风港,吃沙县小吃,则被认为是“穷人”的避风港。

物美价廉,为沙县小吃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也给沙县小吃贴上了“低端”的标签。比如,1月12日,一位女网友爆料,男朋友每月工资8000元左右,约会却带她去吃沙县小吃,“真的好吃,但感觉自己不被重视”。

县城的火爆的小生意(农民开的小吃店竟年入500亿)

事实上,一些沙县小吃经营者自己也想谋求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沙县小吃虽然有200多个品类,但至今主要盈利的产品仍然是“四大金刚”,缺乏创新,难以适应互联网餐饮时代,转型迫在眉睫

这种形势下,沙县小吃开始采用现代餐饮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建立统一产品标准,目前连锁标准店已达3103家。

——END——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