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阳春三月,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耕时节,在朝天区两河口镇蔬菜种植大户蔡万平的甘蓝基地里,伴随着机器“突突突…”的轰鸣声,村民彭母廷驾驶着大型旋耕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机器翻过后的土壤变得十分松软,工人们紧随其后,挖窝、施肥、栽菜……现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

在广元想做点小生意(蔬菜大王的生意经秘籍)

蔡万平是两河口镇两河村人,在当地是有名的蔬菜种植大户。今年44岁的他入行做蔬菜生意已经有22年了,而他做这行的老师就是他的父亲。蔡万平的父亲一直在做蔬菜代售,当地老百姓俗称“菜贩子”,就是把本地的土豆、甘蓝、辣椒等产品收购过来,再转手卖给外地的商贩,赚取中间差价。

“原来信息闭塞,大多时候都是等外地商贩上门来收菜。”蔡万平回忆,有一年蔬菜行情不好,商贩收购量小,父亲收的很多菜都烂在了家里,有苦难言,内心焦急。看到家里这种情况,在新疆打工的蔡万平回到家中,决定和父亲共度难关。为了打开市场,蔡万平花了3天时间跑遍了成都大大小小的市场,结交了一批商贩,彻底打开了销路。“有时候一忙就是一整天,饭都顾不上吃。”蔡万平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主要销售辣椒,一天最多的时候可以卖七八车,一车可以装8吨,一年能收入7万元左右。”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在家种菜的人逐渐变少,蔬菜供不应求。“种菜我有技术,村里又不缺地,为什么不自己种呢?”2014年,蔡万平开始自己种蔬菜,在永平村流转了50亩土地种甘蓝。由于菜的品质好,销路有保障,2015年他又扩大规模至100亩,逐步发展到今天的1200亩,年收入也翻了近十倍。

“现在我们有省农科院的专家指导,都是科学化种菜。”两河口镇主要负责人介绍,2020年8月,川东北山地蔬菜专家大院落地两河口镇,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苗明军为首席专家,组建了省、市、区、镇四级专家技术团队,吸纳蔬菜育种、高产高效栽培、植物营养与肥料、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方面科技人员14名,为两河口镇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0年,蔡万平和两河口镇政府、省农科院协作,在吉庆社区坳口上流转土地120亩,共同打造了高山蔬菜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基地,引进和培植抗根肿病甘蓝、抗病辣椒、嫁接茄子等蔬菜新品种49个,并配置了产地冷库、远程施肥喷雾机、气象监测等新设备,积极探索“辣椒+玉米”“辣椒+向日葵”等种植新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了高山蔬菜的传统生产方式。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