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菌中之冠”之称的银耳,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这种呈菊花状或鸡冠状的真菌作为我国传统的食用菌,也一直都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在明清时期品相好的银耳更是作为皇帝及达官贵人养生益寿的佳品,毕竟一小匣子就要花一二十两银子才能买到,也不是寻常老百姓能够消费的。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银耳随之普及,也就成了大家都能消费得起的寻常食物,但在四川有个地方,至今仍出产着高品质的银耳,最贵的可达上千一斤,这便是有着“中国银耳之乡”之称的巴中市通江县。
为什么通江的银耳如此贵重呢?首先就在于历史的厚重,通江的银耳可以说是中国银耳的发祥地,在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叫做通江“发轫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是清廷御膳之珍馐”,从盛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一直以来都是皇家贡品,皇帝享用的东西,品质自然是一流的,不过光有历史还不足以让通江银耳如此贵重,更多的还是在于通江银耳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培养工艺上,通江县有着霜期短、湿度大、云雾多、温差适宜等等特点,恰好就适合银耳生长。
在培养工艺上,通江银耳的培养从耳棒就开始挑选,耳棒只能选择每年的冬至过后的青杠树,还要遵循“座七砍八”的古法,意即生长满七年的青杠树,第八年砍来做耳棒;砍好的青杠树并不能直接使用,还要经过50天的晒架,期间每隔十天还要上下翻一次,保证自然脱水的均匀;经过晒架之后再钻孔接种,钻孔必须在晴天,一般是在三月份,而钻孔完的当天一般就要完成接种;接种后就等着发菌,发菌期一般在50天左右,如果在三月份钻孔的话,发菌基本就在5月底,耳棒就可以入堂、排堂了;由于银耳有着厌光喜湿的特性,需要经常喷水等待出耳,出耳后再采耳、修剪、烘干,以朵型不散为准,经过那么多步骤之后,才有通江银耳的诞生,通江银耳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多糖体、蛋白质及人体所需的铁、磷、钙、镁、硫等微量元素及17种氨基酸,这也是通江银耳如此高昂价格的原因之一。
通江银耳闻名全国,为了把银耳文化、银耳发展历史还有银耳产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产品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通江县还专门在高明新区修建了占地40050平方米的银耳博物馆,其中展厅面积3700平方米,由“天赐”、“地孕”、“人文”、“和合”、“神效”、“乐享”、“品鉴”共计七大展区及3D数字影院组成。
博物馆不需要门票,出示健康码、佩戴口罩即可参观,里面不仅讲述了通江银耳生长环境的奇特风貌,也讲述了培育通江银耳的细致流程,还有有关通江银耳的发展历史及银耳流向省外、国外商贸之道,甚至展示了通江银耳产业链、规划、食用菌现状、相关产品等相关内容,内涵十分丰富,让人不仅感叹,这小小的银耳竟然有如此多的内涵。
通江银耳还取得了无数荣誉,通江县早在1994年就被国家特产之乡宣传暨命名活动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银耳之乡”,而通江银耳更是被录入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名录、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并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这也是通江银耳如此昂贵的又一原因。
正是因为通江银耳如此昂贵,市面上也存在不少仿冒品,因此要注意甄别,可以用“观、闻、泡、尝”四个步骤:首先要观形色,通江银耳耳片为鸡冠状,色泽纯正,白中略带米黄,那些小而散的银耳不是通江银耳;其次要闻香味,通江银耳清香馥郁,不似棉籽气味平淡;再次是泡,经过清水发泡之后,通江银耳体积膨大5—10倍,此时耳片肥厚,摸起来柔软而富有弹性;最后就是尝,通江银耳易于炖化,炖好后不仅胶质浓厚,吃起来也嫩香柔滑。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分辨上还是有难度的,因此最佳的方式就是在正规途径购买,贪小便宜的话小心“赔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