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很久以前,山西酒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酒会,大大小小的酒坊将自家新酿的白酒拿到酒会上来,让众人品尝后排出个名次。
当时有一家百年酒坊,虽是祖传几代的酿酒手艺,但每年的酒会上总是拿不到好名次,这不,又到了新一年的酒会,老板很是发愁,但又不能不参加,于是便叫了两个伙计抬了一坛新酿的酒去充个数。
送酒的伙计也知道自家的酒不好,不愿意早早地过去丢人现眼,一直磨蹭到日上三竿才出发,谁知由于天气炎热,走到一半时,俩人便大汗淋漓,累得不行。
二人商量之下,决定找个凉快的地方歇歇脚,但附近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连个喝水的地方都没有,恰巧有片竹林,只好过去乘凉休息,奈何实在口渴,不禁打起了喝酒解渴的主意。
于是取来了两片竹叶,折成了小酒杯状,喝起了酒来,不一会儿喝了小半坛,这下可不好交差了,便心生一计,继续赶路,路上遇到有水的地方,再往酒中掺点水,蒙混过去就行。
就在竹林的深处,有一个巴掌大的小水湾,二人赶路至此,不禁欣喜,立刻折来竹叶将水湾里的水混入酒中,水湾虽然不大,但不管怎么舀,湾里的水都不少,不一会儿便装满了。
没想到就是加了这小水湾中的水后,自家的酒竟然在酒会上拔得了头筹,获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好评,这让老板也十分意外,询问过送酒的伙计后才知如此。
老板第二天便买下了小水湾附近的地皮,将酒坊迁了过去,并且还在附近打了井,终于酿造出来了独具风味的“竹叶青”酒。
竹叶青酒,早在1500年前就盛名于世,先有梁简文席萧纲“兰羞荐俎,竹酒澄芳”之美誉,再有北诗人庚信“三春竹叶酒,一曲鹍鸡弦”的盛赞名句。
到了唐朝,竹叶周青酒得到了重大发展,在当时深受武则天的喜爱,曾亲自赋诗“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来赞美此酒。
明清时期,随着酿造技术的不断提升,竹叶青酒以其清香典雅、甘甜纯正的的酒质,走向了全国。
上世纪50年代,竹叶青酒纳入到了杏花村的制酒作坊,与汾酒同为一家,并且竹叶青酒还与汾酒一起登上了“开国第一宴”,此时竹叶青酒名声大噪,成为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一瓶难求。
之所以竹叶青酒能拥有如此高的人气,是因为它的酿造工艺十分独特,是汾酒为基础,加入竹叶等十多味中药材,采用浸泡配置工艺,酿造而成。
而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曾经还与劲酒、三鞭酒等保健酒一同列为“酒中贵族”,深受酒友们的喜爱。
为啥如今的竹叶青酒没啥人喝了呢?
80、90年代,大量的竹叶青酒涌入市场,来自各个酒厂,各种不同配方的酒,均打着竹叶青的标签,充斥着整个白酒市场,在当时,至少有不下20家酒厂都在生产竹叶青酒。
如此以来,竹叶青酒彻底乱象,有些甚至是劣质酒精勾兑的假酒、仿冒酒,让消费者难以分辨真假,参差不齐的酒质,失去了许多酒友的心,也彻底让竹叶青酒跌至低谷。
到了90年代中期,保健酒的崛起,本以为竹叶青酒能抓住这一趋势打响名号,没想到当时的汾酒集团无暇顾及,一直将其晾在一旁,错失了此次良机,导致竹叶青的人气一落千丈。
加上当时山西发生的特大假酒案,也让风雨飘摇中的竹叶青受到了波及,虽假酒案与它无关,但由于早前酒质的不稳定,也使许多消费者将其列为其中,到了今日,竹叶青酒几乎无人问津,除了山西本地,甚至在市面上也很难再见。
一代名酒,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可惜,对于传统白酒来说,要想改变不被淘汰,需要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去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做大众所喜欢的产品。
与白酒而言,也是如此,酒质只是标准线,酒企要想做大做强,还需要包装、营销,广而告之,如此一来,才能名利双收。
在贵州仁怀,有这样一个酒企,也是如此,多年来只专注于酿酒制酒,从而忽略了宣传,导致名气太小,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喝过的人都对其夸赞有加,纷纷被其酒质所折服。
其酿造人曾传政(酱酒之父李兴发弟子),酿造技艺高超,从选粮开始便只取优质的红缨子糯高粱为原料,并且采用最复杂、耗时最长的大曲坤沙工艺,历经365个日夜酿造而成。
成酒后酒质便十分饱满,酒质上乘,但为了降低高度酒入口时的刺激性,又特意用陶坛陈放了6年,利用陶坛的透氧性,使酒中有害物质挥发殆尽,酒体变得更加老熟香醇。
开瓶酒香四溢,入口酒液醇厚细腻,酱香中还有焦香果香和花香,层次丰富,一线入喉,丝滑顺畅,杯酒过后,十分舒适,口中余香绵绵,令人回味无穷。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你喝过竹叶青酒吗?觉得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