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麦面包也有鄙视链,黑麦面包在其中的地位有些尴尬。
在德国以及芬兰等北欧国家,黑麦面包几乎是家家必备的主食,它独特的酸味,是众多爱好者心中的高级口感;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某品牌的黑麦面包却因为“难吃”上了热搜。
▲这个牌子的黑麦面包,大概是很多中国消费者的黑麦面包启蒙。
那么,黑麦面包为什么会有酸味儿?又为什么在众多欧洲国家盛行不衰呢?
这实在也是迫不得已。
在面粉界,小麦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其他谷物的粉与水和(huó)在一起,得到的只是一碗单纯的面糊;但如果把小麦粉和水按一定比例调和,你会得到一个“活”的面团,没有比它更能干的面团了。
你可以用它制作一系列外形、质地都差异极大的美食:从轻柔细腻的蛋糕、蓬松又韧劲的面包,到扁平的饼,再到又细又长的面条……
给小麦面团带来活力,就是“面筋蛋白”。
小麦含有很高的面筋蛋白,它既有可塑性,又具有弹性。正是这些特性,让小麦面团可以很容易地揉搓拉成长条、压成薄片,还可以蒸烤出外皮光滑、内里蓬松多孔的面食。
相比之下,黑麦就显得“先天不足”了:
首先,黑麦中能形成“面筋骨架”的蛋白质含量很少,而同时它却含有很多会干扰面筋形成的成分——戊聚糖。
戊聚糖是一种膳食纤维,有非常好的吸水性。在黑麦粉中的含量为6%-8%,而小麦粉中只有1.5%-2.5%。
无法靠蛋白质的支撑,就只能仰仗淀粉、纤维等多糖形成的网络使面团膨胀了。
但不凑巧的是,黑麦还有第三项不利于面包制作的重大缺陷——它所含的淀粉酶相对小麦更耐热,烘烤过程中会继续破坏面团构造之一的淀粉。
▲黑麦面包的组织(上图) By David M. Jensen (Storkk);小麦粉土司面包的组织(下图)By Rainer Z
先天不足,只能后天创造条件了。
黑麦比小麦耐旱、耐寒、耐贫瘠,因此成为东欧和北欧许多不适合耕作地区的主要粮食。当地人想出了加入“酸面团”(已经发酵的老面团)的方法。
酸可以降低面团PH值,从而抑制淀粉酶的活性,让面团尽量有弹;同时也让面包有了复杂而独特的风味。
这种风味并不只是淡淡的酸味。
据烹饪大师哈罗德·马基描述,除了谷粒本身的风味——带有蘑菇味、马铃薯味和青草味之外,传统的酸面团发酵的黑麦面包,还有麦芽味、奶油味、汗味…
当你努力咽下人生第一口“捷森”品牌的黑麦面包时,品出来其中几种味道?要不要考虑再给它一次机会?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第一次吃黑麦面包时特别“寒碜”,干啃,牛奶都没配一杯。
这种吃法能好吃么?能吃上几百年么?
您那,真是多虑了。就像咱们吃面其实吃的是各种“浇头,德国人也很少抱着黑麦面包直接啃。
大个黑麦面包一般切片吃,切片会比一般小麦面包的薄;然后抹上黄油,奶酪,或者搭配腌三文鱼、鹅肝、火腿,点缀些黄瓜、洋葱什么的,算是有饭有菜有肉,营养和口味互补的一餐。
▲By cyclonebill - Ristet rugbrød med røget makrel og røræg,
除了丰富多彩的“浇头”,黑麦面包本身的内容其实也很丰富。
人们会在面团里加各种坚果,比如葵花籽、亚麻籽;有些地区的配方里会有香芹籽,除了可以中和一下酸味,据说还有“助消化”的作用,可以减少胀气。
在奥地利,人们会在降临节(Advent season)时制作Kletzenbrot黑麦面包。传统的做法是在面团里加新鲜的梨、苹果,而现在一般用水果干,比如无花果干、葡萄干、苹果干等。
谁要告诉我这面包难吃,我肯定不相信。
▲By © Alice Wiegand
黑麦面包的形态也是千奇百怪。
比如在芬兰,最常见的是这种“有洞的面包”Ruisreikäleipä。
▲By Kotivalo
过去芬兰人常常将这种面包挂在厨房里,让它风干、成熟。像奶酪一样,不同年份的Ruisreikäleipä,风味还不同呢。
这种面包紧实、扁平,吃起来比较费时间。初尝是酸的,等到嚼得差不多可以咽下去时,唾液里的淀粉酶已经替你酿出甜味。对,拿出品酒的姿势来品尝面包。
▲https://www.tasteatlas.com/kalakukkoleipomohannapartanen
图上这道叫“Kalakukko”的美食,是一种带馅儿的黑麦面包。
馅料是用盐调味的鱼肉(欧白鲑或欧洲河鲈)、猪肉和培根。经过数小时(可能长达7小时!)的烤制后,鱼骨变得酥软,汤汁充分浸入饼皮……忍不住咽口水了。
▲切开的Kalakukko,ByRst2000
未切开的可以保存很长时间,所以过去常被芬兰人拿来作长途旅行的口粮。
相比普通面包,制作黑麦面包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为了美味,等待是值得的。
冰岛有一种用温泉烘焙的黑麦面包,需要埋在地下烤制24小时。
▲视频源:http://here-say.com/blog/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画风粗糙的黑麦面包么?说是巧克力蛋糕我也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