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人似玉,灯光灿烂月如银。农历正月十五,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元宵节。
《说文解字》里记载:“元,为始;宵,为夜。”元宵,意为新年第一个月圆夜。自这一夜起,月移西去,春回大地。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朝,汉文帝为了庆祝平定诸吕之乱,每到这个时候,就会出宫游玩和百姓同乐。到后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把元宵节列为重大的节日。
元宵节习俗有出门赏月、放烟花、猜灯谜、吃元宵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有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锣鼓等表演。
从古至今,元宵节在我们的心中,都一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许多风俗习惯也延续至今。
1、吃汤圆
正月十五吃汤圆,是一个传统习俗。“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汤圆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寄托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作为元宵节的必备美食,汤圆自然是餐桌上的主角。北“滚”元宵,南“包”汤圆,制作手法虽然不同,却都承载着对团圆幸福的希冀。
元宵和汤圆,从外表来看好像差不多。但在制作工艺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北方的元宵,是在糯米粉中“滚”出来的;南方的汤圆,是把馅儿放在糯米片上“包”成的。
各地的汤圆还有甜咸之分,甜汤圆有芝麻馅、豆沙馅、花生馅,咸汤圆有鲜肉汤圆、菜肉汤圆等。不过呀,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甜馅还是咸馅,其实都寄托了我们希望能一直团团圆圆、圆圆满满的愿望!
2、赏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又被叫做“灯节”,在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中国,为了表示出对佛的尊重,朝廷号召百姓在上元夜放灯。到了唐代,不仅百姓们会燃灯庆贺,就连皇帝也会出宫,进行“微行观灯”,甚至“放宫女数千人看灯”。直到今天,赏花灯的风俗依旧存在。
万户千家今夜好,张灯结彩闹元宵。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还有各式各样的宫灯、跑马灯,将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元宵节这天,最不能少的习俗就是赏灯。赏灯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男女老少都去看花灯,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长街花灯明如月,万里烟火耀比星。猜灯谜与灯笼相伴而生,书于灯,映于烛,赋于形,藏于字,思索求证中乐趣无穷,每一次猜想都是惊喜。据记载,猜灯谜在宋朝开始流行。南宋的时候,每到元宵节,首都临安就有很多制谜和猜谜的人,他们在纸条上写上谜语,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让人猜,益智又有趣,这个习俗一直流传到今日。
3、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人们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4、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耍起龙灯,气势十分壮观,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5、划旱船
在民间传说中,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
6、赏月
元宵节,一轮圆月悄悄爬上天际,热闹的人群涌上街头,呼朋引伴,赏月畅谈,这样的风俗已流传千年。
皓皓明月,如镜似盘,温润如水,当月光洒向大地,灯月交辉,光影斑斓,映照出人间的烟火与团圆。元宵佳节,人们聚在一起,赏明月,品元宵。
在古代,朝廷十分强调城乡之隔、男女之防、贵贱之等、雅俗之别,强调节俭,反对铺张奢华。然而,这一切约束在元宵节期间被打破。这一天,女子过节也能结伴出去游玩,元宵节也是浪漫的一天。赏月正好是一个交友择偶的机会,男女借着赏月,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在星星点点的月光下,两情相悦的人祈愿恩爱长久,寻觅佳侣的人祈求桃花运来。
元宵节在时间、空间、生活内容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的一系列突破,使古代人们获得了巨大而难得的自由。纵情狂欢,是元宵节的一大特点,元宵节是中国古代的狂欢节。节日狂欢给所有的人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人们舒泄郁积于体内和心灵深处的欲望和能量,让人们进入忘我之境,因此而发现自我,体验到人之为人的存在,将喜悦的心情集结绽放。
元宵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祭祀敬神,祈求光明,迎接春天。正月为万物生机萌动之时,在正月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寄托了对春天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愿月常圆,灯常明,人长久,百病清!
一元复始,大地回春。草木萌发,春山可望。愿你我跟随春天的脚步出发,不负时光,不负自己,祝朋友们元宵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