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盐,作为一种调味品,在各种美味佳肴中必不可少。而随着大家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口味需求的提升,市面上出现了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食用盐,碘盐、钠盐、海盐、玫瑰盐……让人不知该如何选择。
这些食用盐有什么不同?该如何选择?一文搞懂你的这些疑问,往下看。
01
不同的盐,都有什么区别?
食盐不仅是人类从用汤锅煮食开启“熟食”文明之后的烹饪精髓,也是一日三餐重要调味品,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物质。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人类制取食盐的历史悠久。自从进入农业种植时代,因重体力活的农业劳动加快了人体内盐分的代谢,人类祖先开始通过采集海滨洼地的自然结晶和地表天然卤水,挖掘岩盐和收集大漠中的盐碱块等途径提炼食盐,完成了从食物中获取盐分到主动提取盐分单独补充的过程。食盐从此也成为了人类唯一的有意食用的矿物质。
几千年来,食盐的提取和人工制成技术已发展成熟,而加工食盐还是以海盐、湖盐和井盐为主。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原盐生产国,国家实行食盐定点生产制度。目前为止,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准许生产经营和具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用盐种类有:加碘盐、无碘盐和低钠盐。
这三种盐都是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国家以提高国民健康为目的而加工的功能盐。如:
加碘盐:因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缺碘地区,为预防碘缺乏病和提高新出生人口的智力水平,1996年我国开始立法推行全民食盐加碘的法规。根据GB 26878 -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现在市面上的加碘盐是添加碘酸钾、碘化钾、海藻碘等食品营养强化剂后,含碘量在15~40mg/kg的食用盐。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低钠盐:钠摄入过量是高血压、心脏病的高风险因素的不容置疑的科学研究结论,以15%~30%的氯化钾以替代食盐中氯化钠来降低钠离子浓度且能保持咸味基本不变。
近年来,市面上出现了国产的、进口的各种食盐,如竹盐、湖盐、海藻盐、玫瑰盐等,其实这些盐可以说基本上是商家为迎合大众对保健养生产品的青睐,打着“纯天然无添加”宣传旗号,甚至夸大宣传功效而误导消费,实际上只是加工方式不同,其本质还是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的高价盐。
02
不同人群购买食用盐时该如何挑选?
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是碘的特需人群,即使在水碘较高的地区,如果这些人群在烹饪时习惯将水过滤使用,和/或长期饮用纯净水,也会导致碘缺乏问题。加碘盐作为科学、安全、简单、有效和经济的消除碘缺乏病的方法,已在全世界推广应用。
生活在近海地区的人群,或者是因为碘摄入过量引起机体甲状腺素合成过多的人,推荐购买食用的是未加碘食用盐。但甲状腺疾病复杂多样,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如其它原因引起的甲亢,大多不必限制加碘盐的摄入。因此,决定改变食用盐的种类前务必咨询医生。
我国目前盐的摄入量过高是全人口、各民族普遍存在的饮食问题,食盐中钠的摄入量与高血压正相关,而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的很多随机对照实验的结果证明:选择低钠盐是高血压和盐摄入过高人群有效的自我膳食管理手段之一。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但需要注意的是,提高钾的摄入、限制钠的摄入并非适合所有人。因为高钾会引起合并肾脏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体内钾的堆积,而导致心率失常及其他严重问题;而机体钠的代谢率较快的人群,需要适当放宽钠盐的摄入量限制以保证机体电解质的平衡。因此,高温作业、重体力劳动和高强度健身者应慎用低钠盐。
03
吃盐时应该注意什么?
食盐是人体钠和氯的主要来源,钠离子通过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起到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参与胃酸形成的作用,因此,摄入适宜量的盐,是保持神经传导性、骨骼肌兴奋性的基础保障。所以,人不能不吃盐,而吃盐注意控制量是最关键的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成人每天钠的摄入量为2000毫克(每克氯化钠含400毫克钠),钠的总摄入量是包括烹调用盐和摄入的所有加工食品中的钠含量,《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 要求标识上“4+1”中的“1”就是指钠的含量。
04
有其他添加物的盐能吃吗?
我国定点生产的食用盐,根据GB2721-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的要求,在严格控制杂质含量的前提下,会添加国家允许的无毒抗凝剂亚铁氰化钾以防止食盐结块,合理食用添加这种抗凝剂的食盐,不会带来健康危害。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但对于其他宣称“无添加”或含有其他微量营养素的食盐,一是因为很难避免含有不同剂量的钡盐、氯化物、镁、铅、砷、锌、硫酸盐等杂质,长期食用可能会对健康带来危害;二是因为宣称的其他营养素只是存在而含量远远低于推荐摄入量,若替代加碘盐,会出现因忽略多样化的均衡膳食原则而出现营养素缺乏的问题。
所以,市面上出现的玫瑰盐、竹盐、海盐等五花八门的盐,可以为了特别菜肴的烹饪所需偶尔食用,但不可长期食用,碘需要人群更不可替代加碘盐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