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苹果种植总面积达3 500万亩,总产量达4 380万t,均占全世界的50%左右。苹果属蔷薇科落叶乔木,富含多种维生素、黄酮、有机酸、多酚、膳食纤维、果胶、多糖、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营养及药用价值。临猗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北缘,位居黄河中游秦晋豫金三角地带核心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属于国家规划的黄土高原苹果种植最佳区。临猗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达7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30%。目前为止,苹果产业已成为临猗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但近年来,临猗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品种单一、树龄老化、生产管理技术落后、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问题,苹果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推动果业整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海拔低
临猗县地处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北缘,平均海拔高度500 m左右。相对苹果优生区而言,海拔较低,昼夜温差小,从而造成苹果硬度低、着色速度慢。
1.2 品种单一
全县苹果栽培中70%是红富士系苹果,上市期集中在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导致果农竞相压价,制约果园生产综合效益的提高。
1.3 树龄老化
栽植模式以乔砧密植为主1986年秋末冬初,原北辛乡党委书记在北辛乡大力宣传和推行苹果种植。1995—2002年,举县种植果园,“苹果之乡”享誉全国。从临猗苹果发展历史来看,苹果树龄多数超过20年,树龄老化导致果树抗病能力差、腐烂病发生率高达100%。临猗县乔砧密植果园占85%,劳动强度大,用工多,人工成本占65%以上;果园机械化管理水平不足15%。亟须轻简化、省力化的综合配套技术与机械装备。
1.4 土壤有机质低,水肥利用率差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且施肥浅,通常在10~20 cm,导致多数果园土壤盐分增加、酸化严重、肥力下降、水分流失,有机质含量0.6%~1.1%,果树毛细根上浮,树势衰弱,抗逆性差,产能下降。
临猗县地处黄河中游,且地下水含量丰富。在果树种植过程中,常采用井水、黄河水双重方式进行大水漫灌,但是采用大水漫灌对水的科学利用率不足1%。果农都知道大水漫灌会降低苹果硬度、缩短苹果货架期及贮藏期,但因其成本低、简单化的特性,导致99%果农都选择其作为唯一的灌溉方式。
1.5 生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1)果农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年龄偏大。51岁以上占76%,40~50岁占16%。二是文化程度较低,目前苹果种植者以初中以下学历为主,约占种植者80%,其中初中占30%,而高中以上学历仅占20%。在从事苹果种植的群体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苹果生产一线后继乏人。
2)专业化服务队伍不健全。果业生产基本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约占80%,很难实现标准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发滞后;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差,难以与生产者形成经济合作共同体。
2 提质增效对策
2.1 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
临猗苹果盛花期比烟台果区早15天,比甘肃静宁果区早20天,比陕西洛川早15天,比周边县市早5~7天。应充分抓住临猗苹果成熟期早这一优势开展苹果产销。根据这一特点及全县果树种植情况,在海拔450 m以下的区域,发展早、中熟和绿色品种。在全县推广“秦阳”“鲁丽”等早熟品种,“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等黄绿色品种,“烟8”、“烟10”等优良晚熟品种。因地制宜优先发展梨、桃、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力争2020年底将水果早、中、晚熟比例调整为20∶25∶55,全县苹果和其他水果比例调整为50∶50。
2.2 科学改造老旧果园
临猗县苹果种植方式多为乔化栽植。在果树管理过程中,随着果树的增长,会出现树冠密闭、主干过矮、主枝过多、侧枝过密、枝组老化等现象,从而导致果树挂果迟、着色差、修剪量大、不利于机械化操作。针对上述问题,临猗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式对果园进行改造。
1)矮化密植。矮化密植具有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苹果产量、提升苹果质量、增强果树抗病抗灾能力、便于机械化操作、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其关键技术在于对品种、砧木的选择,以及管理过程中对枝条、树冠的控制。目前,临猗新建矮化密植果园所选育的果树品种为大卫嘎拉、绯脆、宫崎富士等。
2)高接换优。高接换优主要是解决果树品种单一、陈旧这一问题。在不改变原来果树根系及树干的基础上,采用劈接、插皮接等方法进行新品种的嫁接,在较短时间里对果园进行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了果品品质,增加了老果园的经济效益。目前,临猗老果园高接换优所选择的品种为秦阳、鲁丽、瑞阳、瑞雪、维纳斯黄金、瑞香红等。
3)果园间伐。果园间伐主要是解决乔化老果园树冠密闭、透光性差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临猗县所采用的方式为隔行、隔株间伐。果园间伐的标准为:亩留株数40株以下;株间允许交接交叉10%~20%,行间交接率为0,并留有1~1.5 m的作业道;枝条覆盖率为65%~70%,透光率不能低于30%;亩留枝量为6万~8万条。
2.3 改良土壤,提高水肥利用率
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提升有机质含量:大量增施有机肥及适量菌肥,亩施肥不得低于500 kg,施肥深度35 cm左右;果园生草,包括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人工生草主要种植白三叶、黑麦、紫花苜蓿、鼠茅草等适应性强且具有固氮作用的草种。
在果树生长过程中,仅在萌芽时、封冻前对果树进行灌溉,其他时间根据当地降水量隔行灌溉。
2.4 培育新型职业果农
新型职业果农培育从生产经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鼓励成立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将经营方式由家庭经营向多种经营方式转变,提高果农抗风险能力。二是在全县评选果业生产带头人,建设田间培训学校,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果农的生产技术。三是整合经纪人队伍,完善农资、农机、农业信息化服务,促进传统果农向现代职业果农转变,通过激发果农创造力,加快推进果业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