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鸟的寓意和象征(带你了解布谷鸟的传说)

“布谷—布谷”,一把粗犷而单调的声音,鸣声响亮,播撒于整个原野。

谁躲在野烟最低迷的一角,在一丛丛稠叶密枝的深处,一声声,一声声,鸣叫不息。

从神农的古黄历里,一路按节气飞来,但它们一般隐匿于隙,且飞行迅疾,使人闻其声却难见其形。这个季节,整个天空的晴朗蔚蓝,深山深谷的雨雾缭绕,隐匿了一只鸟的存在,但却无法隐匿它那宏亮致远的声音。

这是布谷鸟,杜鹃科杜鹃属的一种大杜鹃。杜鹃本身有花与鸟两种理解,令人有点混乱困惑,我更喜欢用布谷这个名字来称呼这种小鸟。而且,杜鹃是杜鹃科鸟种的总称,杜鹃科的家族比较大,我国有20种,外观相似,但叫声有别。布谷鸟就是大杜鹃的俗称,叫声响亮,为两个音节。四声杜鹃的叫声不是“布谷—布谷”,而是有人说的“光棍好苦”,与两个音节的大杜鹃是完全不同的。而子规,就是鹰鹃,叫声最为凄厉,甚至可以说是声嘶力歇。古人所说的那种啼血的杜鹃,应该是特指俗称子规的鹰鹃,那一声声凄厉宛转,如怨似嗔,听着能不吐血吗?然而这种杜鹃并不是我们可爱的、劝耕的布谷鸟。我们以往把这几种杜鹃混为一谈,致使很多人以为布谷鸟、子规和四声杜鹃是同一种鸟。

布谷鸟的寓意和象征(带你了解布谷鸟的传说)

我认同散文家苇岸的观点:“‘杜鹃’更像一个人的名字,一个在向日葵、碾盘和贫匮院落长大的农家姑娘的名字。我喜欢它们的别称:布谷(尽管在鸟类学家那里,杜鹃属中只有大杜鹃才被这样称呼)。‘布谷’一词,让人联想到奇妙的、神异的、准确无比的二十四节气,洋溢着古老的土地和农业气息。在鸟类中,如果夜莺能够代表爱情的西方,布谷即是劳作的东方的最好象征。”

年复一年,每到春来,布谷鸟掠过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森林,出现于农田和居民点附近高的乔木树上,大声吆喝着:“布谷-布谷-布谷!”农人都说:“布谷鸟来叫我们种谷啦,不是坐着的时候啦!”于是人们赶着公牛,扛着锄头、犁耙到田里做活去了。布谷—布谷,是一个季节的开场锣鼓。那独特的叫声,凄婉,明亮,一声声的催唤,有时一大晚上也鸣叫不休,我仔细数过,每分钟可反复叫20次。这小鸟,是农耕民族的自然钟,天风中背负着秘密的使命,在谕示中飞向这个世界,向着整个原野撒播着它们音节短促的歌声。

布谷鸟的寓意和象征(带你了解布谷鸟的传说)

我看过一个资料,讲到《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发鸠之山”到底在哪里呢?“发鸠之山”的“之”是个衬字,无实义,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发鸠之山”就等于“发鸠山”。发鸠山,位于山西省长子县城西约 25公里处,为太行山分支。山上有灵湫庙,原名灵泉庙,所供之神,即为女娃和她的母亲与姐姐三人。当地有一种说法,说精卫鸟其实就是布谷鸟,每到春天耕种之时,布谷鸟便飞到田间去喊:“布谷—布谷”,因她原是炎帝之女,虽化为神鸟,仍不忘劝农耕种之责,所以,又有“劝耕鸟”之称。传说中说精卫鸟“其鸣自詨”,即: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大自然中有不停地啼鸣着“精——卫——”的小鸟吗?但却有在低回的永叹调中“布谷——布谷”的布谷鸟。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一诗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把区区精卫小鸟与顶天立地的巨人刑天相提并论,一种悲壮之美,千百年来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坚韧不拔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女娃自幼跟随父亲炎帝治理水患,不幸溺死,以身殉职,死后变为精卫鸟,仍以生生不息的精神衔石填海。千百年来,布谷鸟这褐色鸟儿自田间飞起,在农事的春天里大声吆喝,用叠句迭迭地吹奏,“播谷——播谷——播谷”,周而复始,年年如是。这两只小鸟,它们何等相似。

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布谷劝耕,田园动容。传说一直响在历史的体内,诞生着春种或秋收。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