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反应理论
首先,你可能会想,每个人都会同意情绪先于反应。例如,你会冲某人大叫(反应),因为你感到气愤(情绪)。然而在100多年前,威廉.詹姆斯就争辩道,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提出,这个顺序是相反的你的感觉晚于你的身体反应。如詹姆斯所说,“我们感到难过,因为我们哭泣,气愤,因为我们打斗,害怕,因为我们颤抖”。情绪来源于身体反镜的观点被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身体反应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詹姆斯-兰格理论被看作是外周主义的理论,因为它将情绪链中最重要的角色赋给了内脏反应,而控制它的自主神经系统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外周。
中枢神经过程理论
生理学家沃特-坎农视情绪为集中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坎农(和其他批评者)指出了詹姆斯-兰格理论的一系列不足。例如,他们提到,内脏反应同情绪无关——即使通过手术切断内脏同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实验动物仍然会继续存在情绪反应。他们还辩论道,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显然太慢了,不足以成为引发情绪的源头。根据坎农的看法,情绪反应要求大脑在输入刺激和输出反应中起作用。来自丘脑的信号到达皮层某一位置,产生情绪感觉,到达另一位置面引起情感的表达。即内脏反应在情绪反应中并不重要。
相反,唤醒情绪的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身体上的唤起;通过皮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这些生理学家的观点可以总结为坎农--巴德情绪理论。该理论说明了情绪刺激产生的两种同时反应,生理唤醒和情绪体验,它们没有因果关系。如果某事令你生气了,你的心跳加快的同时,你会想:“太可气了!”但是,既不是你的身体也不是你的大脑导致了愤怒反应。
坎农一巴德理论预测了身体和心理反应的独立性。
认知评价理论
由于在许多不同的情绪中,唤醒症状和内部状态是相似的。因此在模棱两可或者新异的情境中体验到它们时,很可能混淆不清。斯坦利-沙赫特提出情绪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人们对此种不确定性的应对情况。根据斯坦利-沙赫特的理论,情绪的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两种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对于情绪的发生都必不可少。所有的唤醒都被假定为普遍的、没有差别的,而且唤醒是情绪序列的第一步。个体先要对生理唤醒进行评价,从而决定具体感受是什么,哪个情绪标签最为合适,以及在情绪体验的特定情境中,你的反应意味着什么。
即,情绪体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在个人或大脑中发生了什么,而要考虑和评估前者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该理论还强调了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当你拥有和产生情绪的情境相关的过去经历时,你就无须再刻意对你的唤醒进行环境上的解释。这种主张被定义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认知评价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情绪体验过程,做出这样的结论可能是最为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你实际上会考虑情境的影响(至少是无意识地)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你的情绪体验可能受进化而来的天生机制控制。生理反应不需要任何解释。情绪体验的这些不同途径显示,情绪对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具有各种不同的影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心境和情绪对人们的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