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来说说同样在中国也属于大姓的一个姓氏——陈姓。
“陈”字,由金文到楷书的演变
陈这个字,最早见于金文,它是由双耳旁和东字,组成的左右结构。
“东”字,由金文到楷书的演变
东和西的甲骨文,是两种打包的方式。简体字的东,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从繁体字可以看出,東的中间部分,鼓了起来。而两边,则是两个扎口,它和大白兔奶糖的包装方式一样。有的甲骨文东是大包裹里面装着小包裹,像极了咱们现在出远门,大包小包的行李,金文的东和甲骨文相似。篆书在原先基础上,做了简化,隶变之后,把笔画做了进一步的规范。那为什么原来表示包裹的东,转而变成方位的代名词呢?那是因为,古人要是出远门的话,不像我们现代,有高铁、有飞机,他们基本凭借脚力,或者条件好点的,可以骑马。
但不管是骑马还是步行,每天都走不了太远,时间对他们来说,是很敏感、很珍贵的,所以古人总是趁着早上凉快赶路,所以包裹就被借代为早晨太阳升起的方位了。而西字,则是我们熟悉的包袱的折叠方式,行李放在中间,四个边向里折,然后在上面打上一个结。西字的甲骨文都是开口合拢的布袋,表示里面装满了行李。金文更是在袋口处打上一个绳结,表示布袋已经装满了,要用绳子束紧。后来篆书更明确的将己这个符号画上,在文字含义里,己包含“绳子”的含义。西的本义是装满一行李的物品,有这个字延伸出来的字有粟米的“粟”、栗子的“栗”,与东的演变类似,西字含义的转变,也是来自赶路的行人。太阳西斜之后,古人没有有效的户外照明设备,所以需要找个地方休息,我们在一些电影里,已经看到这样的桥段:“太阳快下山了,我们找家客栈休息吧!”所以把日落的方向定义来西。
双耳旁的由来
双耳旁其实和耳朵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形似耳朵,我们才为了传播记忆方便,取名为双耳旁。而他真是含义呢,是高耸的城墙。(想看陈姓由金文到楷书演变的朋友,可以搜索立叔说公众账号,查看字型的演变)所以很多和双耳旁相关的字,都和建筑、城池有关,比如说:城邦的邦、台阶的阶、布阵的阵、防御的防等等、等等。
综合起来看,陈的意思就是用土包的形式,一点一点搬运用于建造“城墙”。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还分别出现过包含反文旁和土字底的陈字。这里就更加形象得,把修建城墙的过程,表现了出来。先是一个人拿着铁锹,把和好的土,灌在土包里,来修建城墙。这种古老的修建方式,和我们今天防洪的时候,堆积的沙包很像。
这似乎就是古代陈国人在四周筑城挖沟的情景。“陈”的本义是布建城墙,引申的含义就是整齐地排列,相关的词语有陈列、陈设。
陈姓的一种由来,就应运而生了:周武王消灭了纣王之后,建立了周朝,这时需要一个人代表自己,传达周朝是因为有美好的品德,才取代了残暴的商朝的,于是他们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地,建立了"陈国"。 子孙里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胡公满也成为了陈姓的始祖,改名为陈公满。
陈公满像
其二是源于妫姓,他们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后来也纷纷以国名为氏。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逃到其他地方,也用国名为氏,作为纪念他们也用姓陈: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逃到陈留郡,就是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下面的陈留镇;二是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逃到颍川,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三是支是陈愍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陈琏因为没有孩子,于是收颍川陈寔(音同实)为嗣子,所以这一支也融入了颍川。
第三种由来呢,来自其他民族的改姓。南北朝时,鲜卑族有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全面的汉化政策,改复姓侯莫陈为汉字单姓陈氏。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里,陈氏中有敢于推翻暴权的陈胜;铁笔担千秋的陈寿;为新中国抛头颅、扫热血的陈毅、陈赓。
陈氏氏族,人才济济。今天立叔给大家分享的陈氏故事,是来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人。他叫陈祎,咋一听这个名字是不是很陌生,但是我说出他的法号的话,大家一定很熟悉。他就是玄奘法师。
陈祎的先祖是颍川陈氏这一支的后裔。小时候他就表现出,对真理的渴求。陈祎十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本来家里就不宽裕,加之父亲过早离世,造成生活的极大困难。好在陈祎的二哥陈素已经出家,法号长捷,就将小弟带到东都洛阳的净土寺谋生,减轻家庭压力。
净土寺
长捷法师精通佛典,对老庄学问也深有涉猎,时人称为“释门栋干”。到了净土寺后,陈祎就在兄长的引领下,学习佛经。他聪明勤奋,寸阴是竞,十一岁就能够背诵《维摩诘经》、《法华经》等。
有一次,净土寺的和尚在诵经做功课,时间一长就嘻嘻哈哈的。这时,十一岁的陈祎高声断喝,“佛经说,出家人要远离尘俗,追求佛法,你们怎能不认真做功课呢?这真是一种最大的浪费。”
好像当头棒喝,警醒这些凡僧,纷纷对这个小孩子刮目相看。
此时,东都大兴佛法,很多名师在这里开设道场。小陈祎每场必到,认真听讲,不知不觉,对佛法的学习和理解,上了很大一个台阶。就连其他僧侣对一些经文有所疑惑时,小陈袆像法师一样升座,解疑决惑,头头是道,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深受众僧的喜爱。
久而久之,玄奘的佛学功底渐深,他遍观佛经,却觉得当时他有缘看到的佛经,都不能警觉他内心的疑虑,所以他想西行,去天竺求取更加殊胜的真经。于是这个计划就在玄奘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但是当时处于唐朝初年,突厥势力强大。唐朝和突厥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所以唐初是禁止内地人西出的,玄奘一心求法,顾不得法令的束缚。毅然决然地开始了他西行的计划。
玄奘像
玄奘离开长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后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后,去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
说起历史上的石磐陀可能大家不熟悉,但要是说起孙悟空,那一定是人尽皆知,他的英雄形象在华夏子孙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有一个说法说石磐陀就是吴承恩先生创作孙悟空时的原型,这个说法的证据就是在敦煌的东千佛洞中存在的两幅栩栩如生的玄奘取经图的壁画。壁画上的和尚宝相庄严,头顶光环,而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位脸上被毛覆盖着、鼻孔向前、獠牙外露的人牵着马,马上还驼有行李。这名长相恐怖的人,据考证是甘肃人士,在当时被称为胡人。
玄奘与石磐陀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恶行。玄奘没有过多责怪他,反而将自己的健壮的白马送给了石磐陀,自己则带着老胡人送的瘦弱老马,开始了接下来的旅程。
华夏历史如星河灿烂,每个姓氏的祖先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笔的一页,我们今天可以闲聊姓氏起源,殊不知这是祖祖辈辈用脚和血汗为我们积累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