晾晒场地
近日听影友说山西省垣曲县中条山中有个专业漏粉条的加工场地,每年冬季生意相当火爆,一条大山沟里挂满银白色的粉条,相当壮观,是个摄影的好地方,今年更成了网红打卡地,来此拍照摄影的人络绎不绝,她知道摄影师一般不会凑热闹,特意告诉我说漏粉条的是一群山东师傅,有独门绝技,一年只干1个月时间,在当地干了快10年的时间了,少说也赚了100多万元,听到有老手艺可记录,摄影师便欣然接受了她的邀请。
郭大哥
进入场地大家分开活动,拍摄自己喜欢的题材,摄影师很自然的直奔主题,来到了粉条加工场地,找到了领头干活的山东郭师傅,也许来此地拍摄的人多了,郭师傅对镜头一点也不回避,愉快的接受了我的采访,他说自己今年已经60多了,带着来的老乡总共6个人,在这里漏粉条已经8个年头了,和这里的老板已经成了朋友,每年的11月下旬就会如期而至,像候鸟一样飞来山西过冬。
煮粉条
郭大哥是山东菏泽曹县人,他说家乡农村人大多都会漏粉条,自己16岁就跟着大人们在这个行业里干活,因为有父亲手把手的口传心授,很快他就掌握了这个技术,后来又跟上村子里其他的师傅干过活,他把家传的还有别人的技术做过取舍和借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家技术,30多岁就成了漏粉条班子的领头人,开始走四方漏粉条赚钱,以前也是来山西赚钱,时间长了就固定在了这个叫墨上底的山村里,专门服务这里的老百姓。
震动瓢
10年前农村漏粉条计划都是纯纯的手工作业,活淀粉,揉淀粉,上瓢捶打都要靠人工来完成,是个既讲技术又非常费体力的苦活,农村里很多人都干不了,专业的漏粉条团队便应运而生,8年前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郭大哥引进了机器和面,电动震动瓢,团队更加专业,虽然上了机器可是各个环节上还是手工粉条的程序,做出来的粉条质量一样好,他的加工生意自然也是非常好。
郭大哥在和面
团队的6个人各有分工,郭大哥是技术总监,兼职活粉面的工序,他说加工粉条的第一道工序就是和面,这个还真有些技术含量,需要用开水先将一定比例的淀粉热烫,然后加入适量的生淀粉进行糅合,机器是能代替糅合却不能掌握火候,这个要全凭眼力,热汤的淀粉和生淀粉比例合适才能顺利的从电动振瓢里拉成丝状,经过热开水的烫煮脱变成粉条,接下来还要上杆,在进入冷冻环节,最后解冻,晾晒完成。
出国的粉条需要凉挂风干
郭大哥说他们来到磨山底一直就是和这个姓柴的老板合作,场地,机器都是他提供,柴老板人很厚道,每天还要管他们3顿饭,大家合作了10多年都很和谐,从来都没有不愉快的时候。现在自己就是赚点加工费,一斤干淀粉加工费是5毛钱,一年通常情况下能干一个多月,就拿去年来讲有20多万斤的淀粉,下来能赚10多万元,今年也就是这个样子,8年多的时间大体能赚到百十万元,虽然是6个人分,可是像现在这个年纪1个月每人有1万多2万元的进账已经相当不错了。
粉条解冻
据柴老板介绍,他自己每年种有几十亩的红薯,自己也要加工数千斤的粉条,大多数时间老郭的粉条班子都是给附近的村民代加工,一斤收的加工费也就是1元多钱,老郭他们拿一半,自己拿一半要负担机器设备,电费,水费,还有吃喝费用,算下来几乎不赚什么钱,主要就是自己图个方便,其次给老郭和乡亲们提供个场地而已。
晾晒粉条
老郭的团队只负责粉条卤制,加工出来的粉条大家很自觉的自己挂在外边分开晾晒。
老郭团队在吃午饭
老郭说团队的人年纪都慢慢大了,平时还要在老家种地,农闲时间出来打工,只有到了11月下旬才会结合在一起来到山西漏粉条,一年下来家里的庄稼收入也就是2万元左右,打打工能赚一些钱,这漏粉条的活时间段任务重可是收入高,也成了家里一项主要收入了,虽然辛苦也值了。
墨山底地处中条山区,这里昼夜温差大,土地肥沃,生产出来的红薯淀粉品质相当好,是不可多得的好食材,加上老郭的技术好手艺高,加工出来的红薯粉条质量就很好,墨山底的粉条几十年来远近闻名,不但在当地很畅销,老柴甚至把它销售到了天津,北京,郑州,太原,西安等北方大中城市,几乎全卖给了老客户年年是供不应求,这也是他们双方合作10多年的基础。
今年老郭团队的加工量已经过三分之二了,有了机器和面速度很快,他们每天只干6个小时,预计再有10多天就能全部完工,届时他们就要踏上回家的路了,结束一年一度的粉条加工期。说起自己学的老手艺,老郭非常感慨“人常说艺不压身,我就是听了老人的话,自己没有多少文化,就是掌握了这一门技术就能受用一生,可是现在面临个大问题,就是年轻人无人愿意干这个,我们这一代人若停下来手艺可能就失传了,虽说也不是啥高精尖技术,毕竟它是祖先所传,每每想到这里还是有点遗憾。”各位,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是这样漏粉条的啊?是不是也是山东师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