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那年,如今已是迎春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于书兰第一次喝到茉莉花茶。
“我姑父让我品品,说这个茶可香了。我喝了一口,心想这不香啊,还没有我家的香油香呢。”说着,于书兰笑了。
那是1988年,于书兰刚走出农村,来到郑州,寻找养家糊口的新路子,“怎么也没想到,小学毕业的我,最后竟然跟文化浓厚的茶打了半辈子交道。”
第一次喝茉莉花茶,她说还不如香油香
“妈妈去世得早,我又是家里的老大,要承担一份责任。”于书兰说,“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农村人除了跟土地打交道,也没有更好的收入来源,我小学上完就辍学了,干活贴补家用。”
1988年,20岁的于书兰来到在郑州做茶叶生意的姑姑店里帮忙。来的第一天,姑父教她认茶叶。“姑父让我品品茉莉花茶,说可香了。我尝了一口,心想这还没有我家的香油香呢。”说着,于书兰笑了。
她的主要任务是包茶叶,此外还需要做饭、洗碗。干了3个月之后,于书兰决定去跑业务。“当时只有两家国营茶业公司和三家私营茶业公司,街上根本就没有茶业店,销售对象都是当地食品公司。”于书兰说。她性格很活泼,在安阳、新乡、滑县等地很快就跑出了市场。干了一年多之后,她有了自己开店的想法。
拿全家3000元积蓄开的店,只存活了3个月
于书兰回到家里,把开店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被父亲一口回绝。但于书兰也倔,见父亲不给她钱,就跑到亲戚家去借。父亲见她执着,也妥协了,将家里3000元积蓄交到了她手里。
“300张10元的钞票,我包了好几层,装在米糠袋子里背回了郑州。”于书兰回忆,她在当时的西大街与顺城街交叉口的位置,以每月400元的房租,租下了60平方米左右的一个门店,“交了3个月房租、买了一套沙发茶几、买了一辆三轮车,钱差不多就花完了。”
1990年5月1日,店开起来了。但茶叶卖不出去。3个月之后,3000元钱花光,没钱交房租,于书兰一身挫败,回了老家。
骑着三轮车送货 她赚了15万买了一套房
“那是我最崩溃的时候。”于书兰说,“当时想放弃,但父亲劝我回去先把店面退租,再坚持一下。”
于书兰回到郑州,关了店,又租了一间30平方米的土坯房。她拿着百十块钱,开始做起了小本生意。“我到河南省茶叶总公司进茶,一次进10斤。晚上在家分装茶叶,白天就骑着三轮车沿着街道去推销,见到饭店进,见到烟酒店、商场也进。”于书兰坚信,生意都是在路上跑来的,而不是在家里等来的。
“1992年底,花园春超级商场成了我的稳定客户,从这里我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一个月商场的进货款都有好几万元。”于书兰说。
进货、在家分装、骑着三轮车送货,干了几年之后,1995年,于书兰花了15万元,在西大街买了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意,也算是真正稳定了下来。
做茶叶生意要超前两年考虑 随时做出改变
于书兰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在郑州茶业市场经营30年,很多时候靠的是她“超前两年的考虑”,“不能遇到问题才想着变,要对市场有预判,随时做出改变。”
于书兰认为从2008年开始,郑州茶叶批发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觉得茶叶生意是不是越来越好做了?但仔细算算,郑州的茶叶市场数量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茶、喜欢茶,这个梦想听起来有点儿大,但是我真正想做的。”于书兰说,“我带过的人少说也有200个,他们大部分留在了茶行业,想到这种裂变式的影响,总会带给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