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丁大姐变卖了百万产业,跑回贵州娘家的瀑布边上饲养中华鲟等名贵鱼种,通过9年的精心管理,如今鱼塘的年产量突破十万斤,年产值达300万元,并且每年产出的鱼依然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中,如今丁大姐的方向是如何再扩大养殖规模增加产量,那么丁大姐是如何一步步发家致富的,今天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丁大姐的致富路。
1991年,年仅15岁的丁大姐从到社会上闯荡,期间从事过很多生意,在2000年的时候,她还在贵州承包从兴义到普安的客运项目,但是后来因为高铁的出现让长途客运的生意逐年下滑,于是丁大姐就寻思着转行寻找其他出路。
直到2012年她从朋友那了解到人工养殖中华鲟的项目,在科学界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通过饲养这种名贵鱼种,平均每年每亩的纯利润可达到10多万元,而她的老家贵州,因为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非常适宜中华鲟的繁殖生长,这让他非常心动,随即丁大姐开始认真考调研察养殖中华鲟项目。
通过深入了解后得知,中华鲟素有“水中大熊猫”的称号,它最早出现于距今2亿3千万年以前的早三叠世纪,是淡水鱼类的祖先,那个时候的地球上还是由恐龙称霸着地球。
到了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经历了大规模物种灭绝事件,大陆上的生物几乎被灭绝了,中华鲟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两亿年来它们一直都生活中国的长江水域内,因为它们从来不游到国外,因此被人命名为“中华鲟”。
中华鲟也是长江流域内最大的淡水鱼王,人类目前已知最大的中华鲟体重达到560公斤,体长5米,寿命达到了40岁。
因其肉质营养丰富,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早在明代时期,就被李时珍记入了本草纲目中,后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处在濒临灭绝的状态中。
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们在长江水域内的产卵数还有1万余尾,到了1988年,我国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鲟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却依然没有阻止中华鲟种群的衰落,到了2010年,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中华鲟在2010年全年的的产卵数量还不到100尾。这种史前生物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3千万年,却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突然开始降低产卵数量,变得不再愿意哺育后代。
为了防止这种远古生物遭到灭绝,科学家们在80年代初就开始对中华鲟的人工培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直到2012年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就是可以对中华鲟实行人工催产和授精了,也是从2012年开始,开启了一波中华鲟养殖的热潮。
丁大姐当初是通过朋友了解到该项目,于是把自己的客车卖了,开始为中华鲟寻找合适的养殖基地。
养殖中华鲟最关键的就是要找到干净的水源,和适宜的温度,贵州因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雨量大,加上贵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川起伏很大,这样在山野林间便储存有大量的山泉水,为中华鲟的养殖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丁大姐的娘家就位于兴仁市马堡树附近,这里自然环境优越,全年山泉水不断,整座山谷的瀑布多达十多条,并且这里的年平均温度在15度左右,非常适合中华鲟的繁殖生长,正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让丁大姐下定了决心投资该项目。她几乎把所有的家当都压了进来,最初的投入就达到100万元,在山崖边开发了5亩鱼塘,购买了上万尾中华鲟鱼苗。
在创业初期,丁大姐是邀请当地的鲟鱼养殖培训基地专家过来考察指导养殖工作,除此之外,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他一个人完成,因为这里没有网络且交通闭塞,年轻人根本待不住,中年人也不太愿意留下来干活,所以最开始只有丁大姐自己一个人扛着。
她家的鱼塘是呈梯田的形式逐级向下排列,这种鱼塘最怕的就是遇到下雨天,万一洪水暴发没有做好泄洪工作,上万只鱼苗就会被洪水冲到下面的清水河峡谷,所以平时要非常用心的看管,每天都要看天气预报。
然而梯田鱼塘也具有别人家不能比拟的优势,别家养殖的中华鲟因为水质一般,一年只能长到1.5-2.5斤左右,丁大姐家的梯田鱼塘落差大并且全年都有丰富的山泉水不断向下流淌,水温处在恒温的状态中,并且水质也非常好,这让她家的中华鲟每年可以长到4-5斤,几乎是别家的两倍,颇受市场的欢迎。
到现在经过9年的经营,丁大姐鱼场的年产值已突破300万元,并且还处在愁养不愁卖,供不应求的状态中。
如今45岁的丁大姐通过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完成了深山冷水养鱼的致富梦想,还带动了当地乡亲共同致富,成为了当地女性的创业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