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9年全国高校零食订单量排行榜数据表明,外卖排行榜榜首依然是辣条。对于90后而言,辣条应该无法遗忘的童年回忆。而跨越了两代人,辣条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一包辣条现在也不过2元钱,而刘卫平却能把一包小小辣条,做成驰名全国的龙头品牌。如今,刘卫平的企业每天能生产辣条大约5000万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放眼全国几乎无人可与之匹敌。因正因如此,有人称刘卫平为男版"陶华碧",冠以"民族之光"的称号。
刘卫平只有高中学历,但学历从来都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他敢想敢拼,还不认命,一路闯荡至今,仅去年一年,就创造了高达50亿元的销售额。
他的辣条不仅在国内风靡,还远销海外,登上了美国奢侈食品榜单,经常一上架就被外国人抢断货,更是被老外誉为"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
这个从国家级贫困县中走出来的小伙,如今震惊整个辣条市场。他究竟靠着怎样的秘诀出奇制胜?接下来,蒋老师就带大家来看看刘卫平的创业路。
平江小伙为谋生计,北上创业
刘卫平是湖南平江人。平江位于湖南东北部,历史上曾被誉为"中华诗词之乡",然而到了近代,却因为缺乏资源和交通不便,而逐渐没落。到刘卫平出生时,平江已经沦落为国家级贫困县。
但平江仍有一样东西远近闻名,那就是平江酱干。平江酱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清朝康熙年间,甚至被列为宫廷贡品。可以说,平江人人人都会做酱干,也把酱干当成养家糊口的一门手艺。
然而,98年的一场大洪水,冲垮了平江人的希望。那一年的大豆疯涨,整个酱干行业都受到了波及。然而正是因为赖以生存的酱干生意做不了了,平江人才想出了新方法,来解决生计问题。
他们研发出了一种用面筋做成的零食,咸辣十足,与酱干味道相似,价格却便宜了不少。一时间,平江人纷纷效仿。
做面筋需要小麦,而平江本地并不生产小麦。于是,平江人开始走出去,沿路北上,生产小麦的中原地区成为了他们最青睐的地方。刘卫平就是其中的一个,而河南漯河,则是他的目的地。
刘卫平家境并不好,和几乎所有的平江家庭一样,全家五六口人都靠母亲做酱干维持生活。刘卫平印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打小就经常走几十里的商路帮母亲卖酱干。
也许正因为从小就有行商的经验,刘卫平高中毕业后就去到了河南漯河创业。
开发中国第一根辣条,梦想起航
1999年,刘卫平来到漯河。怀揣着向母亲学到的做平江酱干的手艺,刘卫平根据洪灾时的做法进行改良,卖起了极具特色的平江面筋。
在漯河,他美名其曰是个小老板,其实只是个辛苦工作的伙计。采买、制作、送货,样样都要他自己来。每天,刘卫平五点钟不到就要起床去进货,要在街上叫卖到凌晨才会收工。
这样的日子过了两年,刘卫平未有一日停歇。哪怕是寒冬腊月,甚至春节,他都推着三轮车去漯河的大街小巷吆喝:"卖面筋!好吃的面筋!"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卫平在路边吃了一碗牛筋面,由此获得了灵感,进一步改良自己的麻辣面筋,做的更细更香。这就是中国第一根辣条,当时刘卫平给它取名为麻辣丝。
这麻辣丝虽是刘卫平的小作坊产出,却因为味道甜辣,肉感强烈,回味十足,因而十分的受欢迎。2002年,刘卫平改进了生产设备,辣条的生产量猛增。
别看刘卫平只是个高中学历的农村小子,但他并非鼠目寸光之辈。哪怕只是在漯河这一带闯出了名气,刘卫平也坚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此,他早早便在工厂扩大规模之时,便为自己的辣条注册了商标。
之后,刘卫平从租来的小房间迁入了漯河工业园,成为了首家入驻工业园的辣条企业。这个时候,刘卫平意识到,如今自己有了工厂和品牌,那么随后就必须要提高知名度,才能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于是,刘卫平开始倾尽全力于销售。大到知名商场,小到学校边的小卖部,都能看到刘卫平招来的销售人员。而也正是从此时开始,80后的回忆中开始出现了辣条。
深陷质量丑闻,最终绝处逢生
正当刘卫平的辣条生意正有起色之时,央视却曝光了一家厂子生产的辣条中含有工业添加剂,而且,这家厂子正好就在刘卫平的老家,平江。
整个行业都受到了波及,更别说是刘卫平了。这件丑闻的影响力不容小觑,直到现在,都有许多人谈及辣条都为之色变。
然而刘卫平却把这件事当作一个机会。他在全行业的口碑都在下降的时候,成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相关机构,并请来了专业的质检团队做监察,提升产品质量。
就这样,全国的辣条生产企业都陷入低谷,唯有刘卫平,靠着质量硬生生的抢来了市场,越做越大。刘卫平还改变了包装,把廉价的透明包装改成铝箔,又不断开辟新市场。在那场食品风暴中,刘卫平是为数不多的胜者之一。
20年后的刘卫平,已经从当年那个小作坊的伙计,做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辣条企业的掌舵者。
不过,刘卫平依然受着"垃圾食品"标签的困扰。想要撕掉这张标签,朝更高处进发,刘卫平还面临着诸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