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
“我们家小区门口的幼儿园为了自救,都摆摊卖彩色包子了,做得很漂亮,一般傍晚才出摊。”北京市民陈女士说。
2020年4月29日,北京,王府井书店摆出路边摊。
疫情期之“摆摊初体验”
摆摊卖小龙虾3小时收入300元
4月30日,北京市民在地铁口摆摊卖小龙虾。 受访者供图。
“现炒的小龙虾,买一送一啦!”因为疫情影响,4月30日,休息在家的北京市民赵禾(化名)与其朋友开始了人生中的“摆摊初体验”,卖起了小龙虾,“我们取名为‘虾纪元’”。
“正好朋友也没开工,我也休息在家,就想着摆一次地摊就当体验生活。”据赵禾介绍,她们选址在小区不远处的地铁口,其实都是城市白领的她们开始根本不好意思开口叫卖,在三易“摊位”有了第一个顾客之后,反而比较放得开了,“本来也不是真的本着赚钱去的,目的性不强。”
但对于“地摊货”,市民普遍警惕心比较强,也因此赵禾收获了一些复杂的眼神,或质疑或好奇。有几个年轻顾客上来就问,“这是什么牌子的?”得到答案是赵禾她们自己做的,便扬长而去。
当被问及小龙虾的进货渠道,赵禾介绍称,“是当天朋友从旁边的海鲜市场买的活虾,加工而成的,其实比一般饭店的要更新鲜美味。朋友专门去江苏拜师学过一段时间,味道也不亚于饭店的小龙虾。”
“虽然是第一次体验,但其实收获还可以,一共卖出9盒(小龙虾),收入三百元左右。” 赵禾说,自己跟朋友都很知足,笑着说,“我们自己把剩下9盒都吃了。”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通州君很小就摆地摊了,初中时候是把自家地里的菜弄到集市上卖,因为算账非常快,获得了整条街最靓的仔的称号。
其实摆摊最大的障碍,除了被城管轰,就是遇到熟人的难为情。不过,面子跟票子相比,又算什么呢?脆弱的面子,一文不值。越自卑的人,越在乎那可怜的面子。
在上大学之前,冬天卖甘蔗、夏天卖西瓜,是雷打不动的传统,由于人贼拉帅,分量又给得足,总是最先销售一空。
即使是大学时候,还和同学去首体那边批发充电器充电电池耳塞计算器,去各大高校宿舍兜售。即便是假期,有时候还从北三环搞点盗版书带回家练摊儿。记忆犹新的是当时一个文化稽查的说:小伙子,张爱玲反动文人,她的书不能公开销售哦。
上大学的时候,北京还允许有夜市,当时樱花街一条大道,人行道边灯火通明,各种小摊儿,人潮汹涌,再之后夜市也没了。记忆中最后一次练摊儿,是大学毕业时候,在校园里甩卖各种旧书、旧磁带CD。
谁曾想,进入新世纪新时代,练摊儿又成了话题,真是活久见。
最近,通州君也在通州地铁站边拍到了久违的地摊经济,中间不知道什么原因消失了几天,最近地摊经济概念又起来了,这个摊位又出现了,希望勤劳的通州人民也能早日渡过难关!
通州地铁边久违的地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