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中优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到了关于提升城市品质的具体要求:其中包括塑造特色——保护特色风貌片区及特色风貌街道;彰显文化——提升打造浣花溪、少城等文化片区。打造具有成都特色的文化街区是中优的重要工作之一。
近几年,文创的概念也越炒越火,传统的书店被加上了文创的LOGO,让众多读者朋友更愿意到实体店看书;咖啡店与文化结合,给了市民周末出门休憩的理由。其实想想也并不奇怪,在电商冲击之下,实体线下店如果没有特色,没有文化标志,怎么形成差异化优势呢?
成都早在计划经济时期,整个市区就有大量的国营厂房,时代变迁,有些工厂完美谢幕了自己曾经跟的角色,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剩下的厂房怎么办?工业用地的性质决定了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变更,可拆卸起来不但有毁记忆,而且费时费力,于是文创匆匆上马。
最早的东门有大量的工厂,借着这股东风,“文创+工厂文化”抱着摸索心态开始尝试,可哪成想到,效果出奇的好。以成华区为例,过去大量的遗留工厂,在文创的加持下,大力发展创意经济,让老旧厂房“生长出”新经济,最初形成独具特色的东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文旅成华”的发展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成华区凭借“文创+音乐+特色街区”的组合拳,不但变废为宝,让废旧工厂重新焕发活力,还实实在在笼络了年轻人群的群,要不成华怎么是报告里面显示20-35人群最青睐的居住地区呢?
成华区的东郊记忆板块,也成为文创的典型代表,其在红光电子管厂遗址上建立起来的,经过包装,成为了一个多元文化园区,“音乐、看展、酒吧、餐饮、设计”应有尽有,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简洁的创作空间与轻松时尚的消费空间汇聚在一起,周末打卡的人群络绎不绝,这样的地方能不喜欢吗?
当然,五城区的其他行政区也看到了成华文创的成果,纷纷上马,打造自身具有特色的文化街区,那么在我心目中,其他几个区有哪些文创代表呢?简单梳理一下:
武侯区——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
要说武侯区的文创街区/公园,其实并不在少数,但要说我印象最深刻的,首推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公园的前身是:成都滑翔机制造厂,早在那个大家都向往天空的年代里,滑翔机制造厂可是承载了多少飞行的梦想。时代褪去,被改造后的梵木Flying国际文创公园在尽可能保留原址的基础上,融合时间、地点、人文,汇入新意(活化再造)、旧忆(历史意义、 文化根基)、体验(文创聚落),视觉,打造具有典型特色的文创街区。、
更有意思的是,公园位于三环边、太平寺机场旁,周边独成生态的体系也让人走在街道上恍惚有了计划经济时代下全民齐心一起干的场景。不过该公园遗憾的是,可能区位的问题,导致人气一直有些不足,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柴油发电成了常态,希望尽快提升修缮吧。
青羊区——西村文化创意产业园
青羊区尽管人文历史浓厚,但区域内除了景点外,特色文化创意园较为稀少,要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在我心目中非西村大院莫属。水泥色的外墙,除了强烈的工业风视觉冲击外,香港筒子楼的既视感也冲击着视觉,中间恰到好处的球场留白,让西村成为节假日打卡的胜地。
从才开始的不温不火,但如今逐渐人气爆棚,西村的成长过程就像是成都市民接受文创的过程,西村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不但带动了自身园区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餐饮、文创经济的发展,总之,西村在我心目中是大爱。
金牛区——436文创产业园
作为成都首批31个文创产业园区名单金牛区唯一上榜的园区,其背负金牛文创的责任不可谓不艰巨吗,但坦白地讲,436文创产业园也是市区众多文创产业园中存在感比较轻的园区,无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对外宣传,都鲜见报端,设计创新偏重的它可能更愿意成为文创孵化、文创研发、艺术交流等为一体的文创产业服务平台,经过长达五年时间的孵化,是沉寂还是迎来爆发?前途似乎有些不明朗。
不过,借助茶花片区重点打造的东风,新修缮的金牛公园为436文创产业园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以公园+创业园的搭配,定位“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为核心的地标级创意园区,搭配以首个公园文创TOD的概念,期待迎来新的爆发。
锦江区——锦江区U37创意仓库
U37算是老牌文创产业园了,位于水碾河的它虽然占地较小,但口味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菜市、小面馆、创意手工店、咖啡店、酒吧、特色民宿等共生共存,虽说比不上其他工厂旧址下搞出来的特色文创街区,但其良好的区位、市井与文创的深度结合,也算多多少少有些特色吧。
总之,文创这条道路并不好走,如果每个区都走工业+文创的风格可能特色和差异性就无法区格,在娱乐至上,审美易疲的年代,唯有不断的创新才是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文中优背景下,衷心的希望越来越多的特色街区、产业园、公园涌现,为成都多元的文化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