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用十余年,桃李这家由退休教师创立的小面包坊,就摘取了“中国面包第一股”的桂冠。
前半生平平无奇的吴志刚,为何能在退休后,创立一家市值最高达400多亿的企业?
【风从东北来】
上世纪80年代,不少国人吃上第一口面包时,东北人已经啃了整整一百年。
面包大规模传入中国始于清末,外国冒险家们带着坚船利炮闯入中国,从东南、东北两个方向向内陆延伸。
东北长期受到俄日的影响,在面包产业上很早就独树一帜。
19世纪后期,秋林大列巴开始风靡,成为几代哈尔滨人的共同记忆,并被追溯为中国本地面包的鼻祖。
如果中国面包业一定要诞生一个本土豪强,那么,东北是最有力的竞争者。
但改革开放后,东北面包市场尽管潜量巨大,竞争却远不如南方沿海那般激烈。
在广东,香港老字号嘉顿早在1985年,便在东莞开出第一家大陆分厂,并于1995年进军江浙;另外两家食品巨头达利、盼盼,则分别于1989年、1996年在福建成立。
当竞争对手在“关内”逐鹿时,1995年初生的桃李,还在东北默默地沉淀力量。
【精准卡位】
面包业大体可分为两种商业模式:一是“中央工厂+批发”,一是连锁面包房。
桃李初创之时,面包房是新鲜面包的绝对领导者,而批发模式主要做长保质期的糕饼产品。两者井水不犯河水。
但吴志刚并不认同这种非此即彼的格局,他要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打开大门——批发短保面包。
所谓“短保”,是指保质期在30天以内的产品。相比“长保”和新鲜面包,短保面包兼具更新鲜的口感和中等长的保质期,食用更健康。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个反常识的创新。
稍微有零售常识的人都知道,批发商对产品保质期极度敏感。同样的产品,半期库存的市场价格往往远低于新日期。厂商为了打消批发商的顾虑,更是绞尽脑汁延长保质期。
但吴志刚决定逆天而行,直接将产品保质期砍到5-7天。
吴志刚之所以敢走这步险棋,首先是看到了巨大的零售流量。
当时的中国,零售业算得上是顶级风口。
1990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为8255亿。到2000年,这个数字变成了34153亿,10年翻了4.1倍。
数字背后,是巨大的人、钱、物的流量。
当时没有电子商务,增量自然全部都落入了高速发展的线下渠道。国内的线下零售巨头,如物美、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苏宁、国美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快速进场并发展起来的。
一边是手握海量流量的零售商,一边是规模可观的新鲜面包市场,两者竟然就这样擦肩而过了。由于没有专业的新鲜面包品牌,大超市往往内部自建一个面包房;中小商超,则干脆放弃了这点生意。
对吴志刚来说,其可叹程度堪比近期的千岛湖泄洪。
其次,连锁面包房的商业模式太重。
青年时,吴志刚是毛主席的“铁粉”,大儿子出生时,他就取名“学东”,并清楚知道以小博大时要“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斗争哲学。
面包房需要投入大额固定成本、高昂人力成本,以及很长的产品线。对于一名退休教师来说,要实现快速扩张,这都是不可负荷之重。
以元祖食品为例,2019年公司门店数超648家,租金开支1.73亿、总人工成本4.27亿、水电与办公费用3723万。即使不算广告与资产折旧,店均年沉没成本就接近100万。
直到目前,中国市场依然还没有走出一家面包房巨头。
据东方证券2019年统计,头部品牌好利来门店数“近千家”,面包新语、元祖分别以792家、648家名列二三。
相比超1万家的绝味鸭脖、超4300家的星巴克,乃至672座县级以上城市,面包房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回头看,搭上渠道顺风车的桃李,的确抄了一个近道。
【桃李的绝艺】
1995年,吴志刚正式进入面包行业,并创立品牌“桃李”。
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名字。
“桃李”,自古有青春年少之意,且桃李甘甜可口,完美地对应了主打“新鲜”的产品定位。不过在当代语境中,“桃李”更多代表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象征着百年树人的硕果。
据流通领域资深从业人士向华商韬略反馈,不少零售店和经销商老板都听说过桃李背后的故事,知道这个品牌是大学老师创立的。无形之中,增加了品牌的故事性和营商信用。
当然,这是后话。桃李在进入零售渠道之前,最大的挑战还是解决短保产品的效率问题。
由于桃李选择走批发渠道,决定了只能选择大众普遍接受的价格区域。
但产品保质期短,意味着从生产、营销、物流配送,多个环节的容错空间都非常小。稍有不慎,一批货就会货值大跌甚至清零。
但桃李的精密之处在于,它在效率问题上提供了整体最优解。
首先,桃李的渠道体系建设紧密围绕工厂规划展开。
同一时期,友商的做法是将短保、长保业务同时推进,恨不得一次性将货出向全国。但桃李的渠道体系紧密围绕着工厂覆盖半径进行布局,专注于短保面包战略。通过降低配送半径,来提升网点配送的灵敏度。
桃李的工厂,则按照“白+黑”两班倒模式进行生产:白天按照销售端的预估量生产,晚上则集中生产实际订单与预估量的差额。两批产品,都必须在次日早上6点前上货,以最大化利用早高峰的销售峰值时间段。
这种对效率的追求,反映到成本上,就是高昂的物流费用。2019年,桃李配送费高达7.1亿,占总销售费用的57%。
其次,桃李压缩产品数量,大胆采用爆品战略。
据桃李2019年报,公司“在面包的细分品类上,聚焦于少而精,不追求品种多,追求单品生产销售规模”。
在选品策略上,桃李更偏爱改良那些已被市场充分检验、接受度高的大众品类。通过减少线下核心SKU,桃李大幅降低了原料采购、生产工艺、研发投入、网点配送等成本。
尤其在发展早期,即便市场情况出现变化,桃李也能快速实现二次调配和商品促销,极大地规避掉销售的规划成本。
据开源证券研报,桃李醇熟、天然酵母等多个明星单品年收入贡献超10%。
在品牌投入策略上,桃李战略性放弃了开放媒体阵地,将销售费用悉数投入到渠道营销中。2019年,桃李的“广告及宣传费用”仅为4700万,占总营收的0.8%。其董秘在上证e互动中表示,“公司的广告策略一直都是店面陈列广告”。
在此基础上,桃李正推动一连串产能扩张。
2019年11月12日,武汉桃李2万吨产能的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这是个微妙的时间点,两个月后的武汉市民,因此得以安稳居家、疯狂囤货。
2020年2月,2.12万吨产能的山东桃李项目投产;此外,桃李在沈阳、江苏、浙江合计10万吨以上产能基地也正在同步推进。
这样的体系化运作,使桃李面包的单价成功压缩到9.9元以下,既实现了高性价比,又为渠道和品牌留足了利润空间,最终让桃李面包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9年,桃李营收规模达56亿,净利润6.8亿;2020年一季度,疫情下的桃李更实现净利润1.94亿,暴涨60%。
【挑战与机遇】
2019年4月,84岁的吴志刚正式从桃李面包退休。小儿子吴学亮与次子吴学群作为搭档接班,分任董事长、总经理。
近几年,桃李增速逐渐显示出疲态。营收增速从高峰时的28.95%,连续三年下滑至16.77%;净利润增长相比更慢,拖累净利润率三年下滑了1个点。
从区域市场来看,桃李在2015年后注册的19个地区子公司中(剔除沈阳),2019年全部录得亏损,其中福建市场亏损超过千万,深圳、江苏分别亏损500万、800万。华中由于新建基地,成为唯一的负毛利地区。
2018年,桃李在经营了近20年的上海市场首次录得123万亏损;2019年,亏损更扩大至1268万。
桃李折戟头部市场,让不少投资者为其后劲捏一把汗,同时显示出,桃李的传统打法遭遇到挑战。
在渠道端,由于线上渠道凶猛、线下新零售革命、渠道碎片化的大趋势,传统商超风头不再。大润发、家乐福、麦德龙、百佳等头部企业,纷纷卖身套现。曾经的外资零售第一品牌家乐福,作价60亿元委身苏宁,甚至不足桃李市值的16%。
由于桃李深度绑定终端渠道,缺乏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必然会受到流量见顶甚至下滑的拖累。
产品策略上,桃李高性价比走量的打法,使其失去了品质升级的高端客户,难以进入高毛利的消费场景。
桃李集中于区域市场的深耕,又错过了全国性品牌投放的最佳窗口期,导致空白市场对桃李的品牌认知偏低。这意味着桃李在新区域,需要从0开始建立知名度、美誉度,使得在新市场实现盈利难度不小。
更令外界担心的,是其企业家族化的治理体系。
2015年,桃李登陆上交所时,家族企业特征成为一大争议。
董事会中,除了吴志刚的三个儿子、夫人盛雅莉把持四个席位外,其直系、旁系亲属也纷纷参与公司经营。
以吴志刚的弟弟吴志道家为例,招股说明书显示,吴志道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妻子盛雅萍(盛雅莉的姐姐)与其子女吴学锋、吴静怡,分别为上海公司的法人、营销部经理和前任会计。
至少有31名高管及近亲当时或曾经持有过股份。据《时代周报》计算,IPO前吴志刚家族的持股比例高达96.77%。
如今,吴志刚家族持股比例约为67.84%,以8月14日桃李面包394.6亿的总市值计算,家族持股市值达267亿。
在市场经济早期,由于职业经理人良莠不齐、产权保护混乱等原因,家族模式确实能降低内部管理成本,助力企业发展。
但随着时代发展,家族企业往往导致职业经理人上升困难,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如今,桃李管理层逐渐老化,董事会5人的平均年龄已达59岁。
然而桃李“内忧”尚未有定论,“外患”已经汹涌而至。
桃李面包的示范效应,惹得国内外巨头开始入场。
全球第一大烘焙巨头宾堡,2018年收购曼可顿后,已一跃成为中国仅次于桃李的第二大面包供应商。早在1945年,宾堡就利用“中央工厂+批发”模式,走出墨西哥开始全球扩张,如今已成长为千亿营收的行业巨头。
中国最大的本土食品企业达利,也在2018年发布短保品牌美焙辰。达利意味深长地选择了总部福建与桃李的大后方东北两地首发,以更低的价格狙击桃李。
▲宾堡和达利在价格上夹击桃李
相比于强劲的挑战者,桃李的战线显得过短了。据2019年财报,“面包+糕点”的营收占比高达97.9%。
航母级的对手,往往利用多品类、立体渠道等纵深优势,在渠道进货政策与组合促销等打法上拖住桃李。一场恶战已经开打。
全国扩张压力和巨头入场,让桃李的渠道费用快速增长。
据2019年财报,桃李的门店费用投入达1.33亿,同比增幅超过62%,远超营收和销售费用增速。
据东兴证券研报,中国大陆人均面包消费量仅为日本的24%、香港的18%;市场规模仅有463亿,存在极大的增长空间。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面包市场未来很可能成为千亿级消费赛道。
而凭借独特的市场洞察、强悍的团队执行,桃李已经获得领头羊的先发地位,占据10%的市场份额。但其目前仅有56亿的营收,与宾堡等动辄千亿的烘焙巨头相比,还有非常大差距。
未来20年,中国中产阶级人数将达到8亿,约为欧洲人口总和。中国市场,必将孕育出千亿级的烘焙巨头。
中国的伟大复兴,注定是一辆风驰电掣的经济快车。未来的面包行业鹿死谁手,故事还远没有到盖棺定论的时刻。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