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看今天的指数基金估值图。
国家统计局9号发布了2021年8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
从环比看,C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从同比看,CPI上涨0.8%,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8月份,受煤炭、化工和钢材等产品价格上涨影响,工业品价格环比和同比涨幅均有所扩大。从环比看,PPI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从同比看,PPI上涨9.5%,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
经济分为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和下游消费三个环节,当前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大涨,下游消费乏力,中游制造业无法转移成本压力,净利润受到压缩。
从世界的格局看,原材料国家大赚,最大的消费国家美国消费需求却很旺盛,这是因为金融因素的影响,美国大量发行债券,一方面推高了原材料的价格,一方面支付了制造业国家的商品。美国付出的代价就是债务压力。
这种通胀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美国并不能真的无限发行货币。所以美国今年货币转向的信息不断出现,同时国家债务压力很大,又面临一个货币宽松的要求,但后者是绝路,美国长期货币宽松等于自杀,在长达两年多的货币放水后择机收缩是唯一的选择。
国内的经济环境一方面是美元世界货币泛滥造成大宗商品价格走高,一方面是因为国内供给侧改革,由此造成了煤炭、矿产等企业的利润逆转乾坤,黑五类大放异彩。这个观点我在今年二月份的时候就系统论述过,但是我本以为是一波短期行情,低估了疫情和美元政策的影响,在随后的货运和大宗商品行情中没赚到钱。
今年流行的按照“元素周期表”去炒作就是这个逻辑。这些行业中煤炭是个特殊的行业,我七月七号的文章详细论述了煤炭行业的投资逻辑,煤炭行业因为供给侧改革和新能源战略的推进,国内供需缺口太大,涨价是无解的答案。
在这种特殊的经济背景下,下游的消费非常低迷。我们看酱油等必需品、保险等可选消费、汽车这样的耐用品,表现都很不好。9月1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8月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8月汽车产量172.5万辆,环比下滑7.4%,同比下滑18.7%;8月汽车销量179.9万辆,环比下滑3.5%,同比下滑17.8%。中国8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32.1万辆,同比增长181.9%。新能源车的销售增长迅猛我个人认为是政策和补贴的原因。
猜对了方向,却没赚到钱,我思考了一下,还是能力圈的问题。有的投资模式建立在对企业的深刻认知上,有的投资模式建立在对经济周期和行业切换的把握,我作为一个散户,上班族,对行业的数据追踪不到位,赚不到这笔钱也是必然。
站在当下看,房地产行业中,房住不炒成为基本共识。房价的盘整和微跌成为常态,这对于房地产的销售非常不利,另一方面,金融去杠杆下,某大、蓝光、泰禾、华夏相继遭雷劈,某创据传资金链也很紧张。9月10日,有消息称,保利地产将收购雅居乐,目前已完成尽调。保利地产方面回应中国证券报记者称:“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如果达到条件,公司会进行公告。
与此同时,保利前八月累计销售3700亿,同比增长18%。8月份,保利发展实现签约面积312.0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0.60%;实现签约金额468.73亿元,同比增加6.76%。这个业绩显著好于行业。
我个人认为一方面保利、万科等企业自身财务结构健康,融资利率较低,具有品牌优势,这接下来的房地产行业发展中很大概率实现“行业集中度的提高”。这类企业是个机会,但是也要看到,房地产整个行业面临的增收不增利,甚至规模下降的风险。在逆风中投资,资产质量尤为重要,投资者面临的考验也比顺风局更大。
9月9日,国家医保局宣称,将深入推进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这个很好理解,社保基金不够啦,老龄化又压着,你说怎么办?提高缴费比例,还是减少保障范围,降低报销比例?那都是不可能的。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医药行业并非一个好行业,只有存在某种护城河(比如说血制品、国字号中药)和具备创新药研发能力的企业才值得投资,但是后者有很强的技术依赖性,我怎么知道它是不是搞一个成一个?它的技术能一直领先?所以我对医药股的投资是比较谨慎的,尽量避开技术性公司,选择具有某种护城河的企业。
保险行业我是始终看好的,现在的保险低迷我认为是消费周期、行业周期叠加产品周期造成的,肯定是可以过去的,社保这么大压力,老龄化这么严重,未来只能起到一个兜底、普惠性的作用,而要享受较高品质的医疗服务、退休生活,必然选择商业险,这部分供给和需求是政府不可能去做,也是做了也做不好的。
消费品行业有了很大回调,但是拜宣传“赛道”的二虎子们所赐,现在的整体估值依然极高,看不到买进的时机了。
互联网和科技行业是很好的行业,我现在看好的企业有腾讯、阿里、百度、京东这些,但是我自己去买港股通费率太高,港股开户港卡解决不了,十份尴尬。
考虑指数基金投资的话,一个是中概互联,一个是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进来调整幅度较大,估值也还算合理。说到这里我就想叹气,因为从净资产收益率的角度看,恒生科技指数为11.34%,市盈率为34,中概互联的市盈率依然高达40.5,净资产收益率却只有9.42%。
但是我们看纳指100,市盈率为34.88,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7.50%。这可是有100个成分股的指数啊。而我们的股神,中证白酒市盈率为42.45,净资产收益率却只有25.82%。
我们再看纳斯达克100的成分股,纳斯达克100 指数主要由大型科技公司组成。除了2000 年科网泡沫破灭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纳斯达克100 指数长期跑赢纳斯达克指数。这一方面是由于纳斯达克指数整体退市率较高,这意味着只有龙头企业才能脱颖而出。另外一方面也是龙头公司拥有较高的盈利增速与盈利能力。
科技信息公司通过不断研发,持续性创造新产品与新需求,不断获得市场份额与利润的持续增长。其技术研发与变革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使其具有更高的定价能力与资产回报。美国的科技公司布局全球市场,广阔的市场有利于其降低单品研发成本,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其进一步研发,获得持续的领先优势,这是我们国家的科技企业所不具备的战略优势。
从成分股看,纳斯达克100指数有互联网企业,有制造业,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重要地位,从这个角度看,中概互联是无法和纳指100相对抗的。
恒生科技指数选取了港股市场上最大的30 家与科技主题高度相关的上市公司,公司所属行业包括网络、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及数码业务。这些新经济股代表了中国未来十年新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中国版的纳指100。
当然国内的双创板指数也是当仁不让,是值得重视的。
从纳指100指数的走势看,其在前面几乎30年的时间也就涨了三四倍,可谓惨淡,但是在2010年前后才开始起飞,由此可见,科技企业群的她腾飞从量变到质变需要的时间可能很长。
综合考虑这几个指数基金的特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我个人认为恒生科技指数的投资价值最大,其次是中概互联,最后的科创板,但是到最后很可能是科创板最猛,恒生科技指数次之,中概互联最差。
最后给大家看两张图:
如图,我国的保险产品占比连德国的四分之一都不到。保险的成长属性在于一方面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另一方面在GDP中的占比会提高,是妥妥的长期赛道股。
我找了几个平安的人问了一下,平安福确实是停了,“平安盛世福”和“高端重疾”接棒,前者相比较平安福一方面降低了费率,一方面增加了部分重疾,后者是50万保额起步,是针对高端需求打造的重疾险产品(我估计很贵,中产未必能消费得起)。
其实不好宣传,平安的策略就是聚焦中高端客户,至于中低端客户,那就交给社保和互联网保险公司去玩吧。
一个多小时,不知道把我的投资思路讲清楚没有:保险可以长期拿,地产拿龙头,医药拿创新药,但是建议使用指数基金或者分散投资,消费太贵暂时不考虑,周期股注意风险,科技和互联网值得长期投资,拿互联网龙头和硬科技公司,拿不准就先持有恒生科技指数基金,后面找机会把科创板指数基金补一补,完全不急,耐心等待。中概互联是一个中短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