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的商人为了发展,会互相帮助,分享信息、资源,也会相互建立紧密联系,这是他们的经商之道,而这些商人统称为商帮。
在历史长河中,最会做生意的商帮有:晋商、徽商、秦商、粤商、闽商、苏商、浙商、鲁商、赣商等九大商帮。
到了今天,最有名的要属粤商、闽商、浙商,它们分别分布在广东、福建、浙江。
当然这些地方也走出了许许多多的大富豪。
比如闽商广泛分布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数高达1000万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郭鹤年、曹德旺、施至成、陈发树、许荣茂等。
而像李嘉诚、马化腾、黄光裕、蔡东青、姚振华等人,则是粤商最典型的代表人物,知名度也很高,他们非常擅长创新发展。
说起浙商的代表人物,想必首当其冲的会想到马云,当然还有宗庆后、鲁冠球、徐冠巨、南存辉、李书福、王建沂、沈国军等人。
在这三大商帮中,浙商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敢闯敢干,吃苦耐劳,精明灵活。
他们十分擅长抱团发展,很多也是随着一个产业的崛起,慢慢形成一整条产业链。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浙江温州最具有典型代表的人物——郑元豹。
他的创业之路,一点都不亚于马云、任正非、雷军等人。
1958年3月,郑元豹出生在温州乐清市柳市镇的一个小山村。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优美,但每人仅有几分地,粮食根本就不够吃,再好的风景也抵挡不住肚子饿。
12岁那年,郑元豹小学毕业了,可一贫如洗的家,实在供养不起他继续念书了,于是跟人学打渔,补贴家用。
1973年冬天夜里,郑元豹和一个伙伴去打渔,一不小心将手电筒给掉到河里去了。
郑元豹心想:这可是家中唯一的电器,价值不菲,要是弄丢了,准得挨一顿揍。
于是,立马将一根竹竿插到手电筒掉下去的地方,扑腾一声地跳进河里。
可是,左捞捞,右捞捞,真是邪了门儿了,怎么就不见了呢?
此时,心急如焚的郑元豹,早已冻得嘴唇发紫,说不出话来了,可无奈只能硬着头皮回家去了。
打渔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郑元豹的父母还是想让孩子学点本事,养家糊口。
于是,17岁的郑元豹到了铁铺,认师傅,学起了打铁,开始一点一点地学本事攒钱。
虽然那时候郑元豹的身体还在发育,当好像天生就有一股子用不完的力气,一柄大锤,20多斤重,一抡就是一天,也没见他喊过苦、喊过累。
出了师之后的郑元豹,开起了自己的铁铺。
后来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郑元豹先后从师于孙中山的保镖刘百川父子,还有温州名师金得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那时候,电影《少林寺》刚播出,全国上下很多人都知道“天下功夫出少林”。
有次,一位少林师傅来了温州,想要和当地的武师比武切磋,但很多人都害怕,不敢应战。
此时,得到师傅同意的郑元豹,接受了挑战。
很多人都不看好年轻的郑元豹,毕竟对方出自少林的呀。
那时的郑元豹虽然年轻,但并不浮躁、自负,反而抱着从容学习的心态去比试。
心想:一个人只有和高手过招,才能学到真本事。
很快便决出了胜负:郑元豹一招便将少林师傅打倒在地,半天都爬不起来......
此举顿时轰动当场。
后来不断有人来找郑元豹拜师学艺,算下来,郑元豹的徒弟大概有3000多个。
而郑元豹坚强的意志,从容不迫的心态,成为他走向成功最可贵的品质。
在温州乐清市,郑元豹一边开铁铺,为当地人加工农具和五金产品,一边为武馆招收学员,积累资金。
20世纪70年代,温州开始涌现了个体工商户。
当时低压电器是最热的产品之一,仅乐清市就出现了2000多家低压电器企业和不少的经销商。
后来在1976年,郑元豹经熟人介绍,承包了杭州飞鹰机电控制厂,开始了小作坊式的生产,这也算是正式创业了。
可创业路上怎会一帆风顺?
初出茅庐的郑元豹,水平和经验都不足。
有次,郑元豹去上海置办物品,当时他带了300元,坐了22个小时的船,在即将到码头时,突然发现钱被偷了。
300元有多少?
当时工资最高的人,月薪不过才100元,300元等于是3个月的工资了。
失落、无奈的郑元豹,只好在码头等候着,希望有老乡能帮助到自己。
一晃多年过去。
一次,郑元豹在上海出差,无意中看到一个黑色提包掉在地上,打开一看,里面有5000元和很多发票。
郑元豹想到了自己曾经的遭遇 ,便一直等在那。
几个小时后,慌张的失主终于回来找包了,郑元豹也原封不动地归还了。
当失主感激地拿出500元时,郑元豹拒绝了。
面对这么多职工的担忧,郑元豹是非常理解的,正因为理解,郑元豹想要帮助他们。
后来,郑元豹经过多次谈判,终于成功并购了这家工厂。
关于大家对各自的去留,以及各种担忧,郑元豹改革了工资体系,仅派出一名财务总监,并制定出了3个标准:
- 员工工资由原来的250元,提升到1000元;
- 中层干部的工资,从每个月500元提升到年薪5万元,中层干部低于5万元的不用;
- 高层管理干部的工资,从每月1000元提升到年薪15万元,低于15万元的不用。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本来就亏损了的工厂,一下子投入这么多钱,难道不担心赔得很惨吗?
但郑元豹却说:利益是个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激发出人的活力。
事实证明,郑元豹的决策是正确的。
几个月后,工厂不仅没赔,反而还赚了几千万。
职工们的收入,已远远超过了当地工薪阶层的一般收入了。
放眼排名前几位的浙商中,几乎都是“草根”出身。
他们的第一份工作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初创时也没什么让人羡慕的后台。
在中国经济刚萌芽的时候,他们靠自己的勤劳、聪慧,抓住了好时机,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了自己的财富。
他们可能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持不断学习。
就像郑元豹谈到自己创业成功的秘诀时,他表示事业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
“在世,不能和天斗;在家,不能和老婆斗。斗,就不和谐,就不能发展。”
26岁结婚的郑元豹,和太太走过了许许多多的风雨。
他们的分工明确,男主外,女主内。
在太太的照顾下,郑元豹有足够的精力为事业打拼,但家里的经济大权是掌握在太太手中的,只要保证郑元豹每天有200元就可以了。
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