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料,看字就知道是假货
上周未,和一个红木厂的朋友喝茶聊天时,有人给他发了张大清康熙年间的檀香紫檀大料图片,说是藏家急用钱想出手,问他是否有兴趣。
四米长、三四十公分口径、条杆笔直的紫檀,确实罕见,再加上还是清代御制老料,便让我一起开开眼界。
这种紫檀收藏大料,近一年来,已看到不下十次:
料色黝黑,略有几分斑驳沧桑,放大一看,牛毛纹清晰可见,确实像紫檀老料。
况且,这些木头上还刻着铭文,大致是说:大清康熙XX年,钦命XXX造XX,内务府XX造檀香紫檀XX柱XX根交于XX。
这段铭文,明确无误的说,这是一根清代的檀香紫檀。
这段铭文,也明确无误的说明,这是一根彻头彻尾的假货。
2020年8月,就发文提醒:一大批假冒的黄花梨、紫檀大料横空出世,时常收到木友发来类似的图片,其数量之多,场面之大,货值之高,流传之广,令人咋舌。
多人上当受骗。某不大不小的藏家(非红木类),也欢天喜地的捡漏一根,回家拍视频,字正腔圆的读着“大清康熙XX年,造办处XXX黄花梨XX柱XXX”的铭文,边上一人连声称赞“不得了啊,稀世珍宝。。。”,一人逗哏,一人捧哏,堪比郭德纲于谦的双口相声,在某音上狠狠的炫了一把,粉丝们点赞无数。
那位藏家,和刻下“大清康熙XX年,造办处XX黄花梨XX柱”的人,可能没搞明白,现在俗称的黄花梨(学名:降香黄檀),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叫:花梨。
清未至民国初年,大量的大果紫檀(现俗称:香花梨、缅甸花梨)等木种,作为替代用材进入国内,也叫“花梨”。为避免名称混淆,上世纪二十年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提议将原有的花梨(降香黄檀)改称“黄花梨”,从此黄花梨一名才得以传开。
并且,从“花梨”到“黄花梨”的改名过程,是渐进、缓慢的。1944年,德国人古斯塔夫·艾克,在北京出版了全世界第一本中国明式家具学术著作《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书中出现了“黄花梨”一词,但书名和绝大部分内容依然称“花梨”。
在木头上刻下“康熙XX年,XXX檀香紫檀XX柱”的人,应该也不知道:“檀香紫檀”这个名称,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植物学家和木材学家,根据拉丁学名种加词翻译过来的中文学名,而且翻译的并不准确,至今还有争议。
在整个明清民国期间,它的旧称就两个字:紫檀。包括清宫廷造办处遗留的各种文字资料,以及康熙的圣旨中,都是叫紫檀。
万一,刻铭文的人未卜先知,或者误打误撞,凑巧给刻成了“檀香紫檀”、“黄花梨”呢?
哪怕刻铭文的人是穿越的,他也没办法扛着精雕机穿越。--这些铭文,不仅行文不伦不类,画蛇添足,而且是电脑字体,精雕机作品。
手写的字,和电脑字体,是不一样的。手工雕刻的作品,和机器雕出来的作品,不仅感官效果不一样,刻刀和精雕机钻头,留下的毛茬也有区别。放大看细节图片,或对着实物打开手电筒晃着看,明显不一样---按照近十几年来的常规仿旧家具工艺流程,仅此一招,就可以识别出99%的假冒明清老家具(包括刻铭文的假老料)。
铭文是假的,也许木头是真的,只是为了当古董卖,弄个假铭文提高身价呢?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几乎不存在。
某个比较靠谱的鉴定机构里,一位亲自对其中四根木料做切片鉴定的木友说,鉴定结果很有趣:
一根刻着清代檀香紫檀铭文的料,鉴定结果是染料紫檀(俗称赞比亚紫檀、血檀);
而刻着清代黄花梨铭文的三根木头,居然是杂牌军,分别是三个木种:伯利兹黄檀(俗称:大叶黄花梨)、破布木(俗称:黄金檀)、螺穗木(俗称:非洲檀香、檀香花梨)。
根据在一些“藏家”和“展馆”实地所见,2015年之前,假冒黄花梨明清老家具的,大多是非洲花梨(刺猬紫檀),而假冒紫檀明清老家具的,大多是皮灰(风车木)。
现在,假冒木种更新换代,越来越复杂。
另外,以前的那些“明清老家具”铭文里,常见“乾隆年制”、“康熙年制”、“大清年制”的年款,让人一头雾水。更难堪的是,这些明清的铭文,很多是用简体字刻的。完全不尊重买家智商,侮辱性极强。
现在,年款基本都精确的捣鼓到乾隆XX年、康熙XX年,繁体字用的也越来越多,可能是做仿旧的村民群众们,终于发现:原来,我国以前用的是繁体字,和自己上学时认的简体字,长得有点不一样!
一位老红木人告诉我: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效是显著的。
真是可喜可贺。
红木圈不大,本文未配这些假料和假老家具的图片,产地是哪也不说了。不过,即使没配实物图片,有缘读到这篇推文的木友,应该都能对识别此类假货有所认知,至少能提高警惕,免于轻信而上当受骗---如此,就已经达到推送这篇文章的目的了。
红木,因其质坚、柔韧、温润、有恒、表里如一,而被称为木中君子。
君子者,成人达己,取财有道。愿红木行业长存君子之风,愿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