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是今年经济领域中的热词,目前也“破圈”渗透到了月饼市场。
近日,几款打着“碳中和月饼”旗号的产品在今年的月饼市场中冒头,引起不少消费者的关注与好奇。“碳中和月饼”到底是什么月饼?是新品类还是“智商税”?
月饼也能“碳中和”?
据央广网,一家北京企业推出了所谓“国内首款碳中和月饼”,一家上海企业推出了所谓“碳中和定制月饼礼盒”……与其他月饼相比,记者手上的这几款“碳中和月饼”在口味上比较常规,在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上也没有特别之处。
于是,记者拨通一家企业的销售电话,咨询“碳中和月饼”有何特殊。企业销售人员对“碳中和”避而不谈,而是更加强调自家月饼的“有机”特色。
在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碳中和”与“有机”并不是同一维度的概念,就目前市面上的情况而言,所谓“碳中和”更像是给产品“戴了一个华丽的帽子”。“月饼生产企业打出‘碳中和’口号,其实是有意迎合国家政策。这当中到底是营销噱头还是真的有干货,有待市场检验。”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月饼消费存在一定“碳中和”“低碳”概念的话,应该在以下方面有所考虑:例如,可选用非肉类原料,因为相较而言,肉类生产往往会产生更多二氧化碳;月饼包装应使用绿色环保、可回收可二次利用的材料并防止过度包装;企业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实现二氧化碳的“正负相抵”,从而达到“零排放”。
遗憾的是,记者手上的几款所谓“碳中和月饼”基本没有标注此类信息,只看到一家企业有所标注。该款产品的包装中还写道,一块月饼的碳排放总量约为130克,其中,原料环节、包装环节与月饼生产环节是碳排放量前三的环节,分别为70g、29g与25g。
图片来源:央广网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认为,月饼生产企业开始披露产品的碳排放数据是个好事,将使得低碳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披露碳排放数据并不意味着“碳中和”,不建议大家在营销中随便使用“碳中和”这一概念,“碳中和”也需要权威第三方机构的一些认证。所以,目前所谓“碳中和月饼”更多是一种商业营销。
专业人士提醒,“碳中和”不是一个万能的筐,不能什么都往里面装,相关生产和销售企业要适可而止,不能让严肃的经济概念沦为炒作营销的“垫脚石”。
创意月饼瞄准年轻人终归还要好味道
现在各类创意月饼层出不穷,新奇的口味,特别的包装,联名款、文创款,月饼玩出了各种新花样。
据央视财经,在上海浦东的一家生鲜超市,里面现烤的苏式月饼口味多样。有芥末三文鱼月饼,还有榴莲月饼,Q弹的小龙虾鲜肉月饼,鲜辣的藤椒牛肉月饼。目前在售的8款月饼是从40多款中经过多轮测评、脱颖而出的,各类食材与月饼的融合,满足了年轻消费者的不同地区的口味偏好。
月饼商家们为了争抢年轻消费市场,铆足全力玩出新花样。但创意月饼能否持续起飞,最终还是要看是否有好味道。
中式月饼海外受追捧出口订单大增
近几年,随着中国文化在海外的加速传播,月饼作为中秋佳节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也逐渐被海外消费者熟悉和喜爱,我国今年的月饼出口订单也因此出现大幅增长。
在一个迎接中秋佳节,品味中国味道的活动现场,记者看到现场有很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外国友人,他们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验到了中式月饼精良的制作工艺,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眼下,喜欢上中国月饼的海外消费者不在少数。受此带动,我国月饼出口相关业务迎来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至8月,上海松江区的食品企业已经累计出口月饼近10吨,出口金额同比增长22.3%,而在同一时期,广州关区的月饼出口货值达671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338万元,同比增长95%。
苏州稻香村集团海外事业部总监董克志表示,他们集团公司2021年出口了20多个货柜,近500多万块月饼,今年比2020年月饼出口增长了70%。
据介绍,除了传统的京式、苏式和广式月饼,今年很多月饼生产商为了迎合海外消费者的口味,打开国际市场,推出了特制的水果和坚果馅月饼,在海外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海外销售渠道也不断丰富,除了大型商超之外,线上销售的占比也明显增加。
月饼经济:只卖2个月,毛利率超50%
月饼热销的当下,很多企业把目光都转向月饼生意,实际上是看中了月饼的盈利能力,虽然月饼销售窗口期短,前后不足两个月,但它却是部分餐饮食品企业的营收主力。
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酒家的月饼系列产品实现营收达13.78亿元,月饼产品毛利率高达58.37%。
2020年,*ST麦趣的“节日食品”类营收为7048.2万元,毛利率达53.16%,同样,元祖股份2020年中西糕点礼盒实现营收13.88亿元,毛利率达55.96%。相比粽子、年糕等节庆食品,月饼利润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