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重新思考“橄榄型”布局结构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有多大规模?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曾介绍说,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2017年,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
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是什么?以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元-50万元来算,中国有4亿人,有1.4亿家庭,有能力买车、买房、休闲旅游。其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有力支撑。
这一声明一经发布,立即在网民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每个人都在审视自己是不是“4亿人”中的一员——这个数字接近中国总人口的1/3,“达标”应该是不难吧?
如此算来,三口之家的月收入在2777.8元-13888.9元之间。看到这一点,估计很多人会发现更容易达到标准;事实上,这个数据是基于一个三口之家都有收入的基础上——如果家里有孩子,通常在22岁大学毕业前没有收入。此时,父母双方月收入需达到4166.7元-208333.3元,才可视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中等收入群体的确切定义是什么?在政策和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抽样权重,2018年我国中等收入家庭约2亿户,覆盖约6亿人。该报告定义的中等收入群体是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以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值的50%以上(含)和200%以下(含)为界限。报告解释说,选择城市住户数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明显。如果用所有的家庭数据来计算中等收入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会忽略城乡差异的现实情况。
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使用绝对标准也是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划分低收入国家、中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参照上述标准,所有家庭年收入在17100 - 68400元的家庭均为中等收入家庭,所有中等收入家庭成员均为中等收入群体。
此前,一个关于“月入2000就是中等收入”的话题引发热议。在对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的解读中,2000-5000元被划分为中等收入群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被解读为国家统计局首次对“中等收入”作出明确定义。
一些网友评论道:“我一个月4000,刚好养活自己。你觉得我是中等收入吗?”当晚,统计数据通过其官微紧急澄清,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群体,2000 - 5000的月收入并非“中等收入群体”。并称“这次时间利用调查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的概念。”
但是,这些数据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毕竟,根据世界银行的算法:日平均收入在10美元到50美元甚至100美元的人可以被视为“中等收入群体”——根据这一数据,中等收入群体的月收入门槛也在2000元以上。
而艾瑞咨询之前发布的中等收入群体标准则要高得多:月收入在8000元到50000元之间。还有瑞士信贷机构,其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更高:个人财富在28000美元至280000美元之间的中国人,可视为中等收入群体。如果把它放在美国,这个标准将提高到50000美元到500000美元,基本上翻了一倍。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家庭的三个成员都有工作,那么家庭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并不困难。然而,许多中等收入群体在房贷、车贷、医疗和养老金……重重压力纷纷“喊累”。“有些朋友买了房子后,每个月留给自己1000元。”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从小城市“定居”到一线城市,这可以说是触及了中产阶级的边缘,但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焦虑感,尤其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怕再掉下去”。
并且从我国地区分布上来看的话,我国中等收入家庭中东部地区占比最高,达到了40%左右,而东北最低为17%,你们的家庭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