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意外让他不得不放弃赖以生存的活计;一次偶然让他与挂面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颗初心,让他究其一生只为做好一挂挂面条。
从小推车到后来年销售突破20亿的大公司,陈克明在面条行业坚守三十余年,打造出自己的“挂面王国”。本期子牙童趣商将风云录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挂面大王”陈克明。
爱吃面的小伙开启“面痴”生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湖南一个偏远小县城有个叫陈克明的年轻后生,凭借他一手好木匠活,一家人的生活说不上大富大贵倒也十分幸福。
但一场意外的降临,打破了他原有的平静生活。在1983年的一次事故中,陈克明失去了两根手指,人祸的摧残使他不得不放弃木匠这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也因此陷入了窘境。
人到中年遭受如此巨大的变故,陈克明没有时间悲伤,为了养家糊口,他只能不停地找活儿干:收破烂、摆地摊、做小工......生存的压力逼着陈克明想方设法地找出路。
一年后的一天,在粮油店买面时,他突然发现顾客宁愿买更贵的外地面条也不想买本地生产的挂面。
这让他产生了好奇,本地的面为什么没人吃呢?外地的面又好在哪里?爱吃面的陈克明仿佛从面里看到了商机。一番思想角逐后他决定拿起擀面杖,由此开启了自己的“面痴”生涯。
虽然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但毕竟隔行如隔山。没有经验也没有技术的陈克明只能凭感觉摸索着面条的做法,结果可想而知,他的第一锅面就以失败告终了。
不过陈克明没有气馁托人从省城带来挂面制作的书籍,又买来各个厂家的面条,一家一家对比、一点点研究,还找专业师傅手把手教。
师傅教的听不懂,他就先记下,之后再一点点钻研研究;书上写的不认识,他就一点点去慢慢查;做出的面不合格,他就一遍一遍去试。
从拌料的配比到水分的多少,从面条口感到煮面时间,每个问题、每个细节他都认真钻研。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数月后,陈克明真的做出了让自己满意的挂面。
现实的问题也随之扑面而来,陈克明连租铺摆摊的钱也没有,只能用小车推着面条走街串巷售卖。这又给他带来了难题。
陈克明生性内敛脸皮儿薄,卖出去的面条自然没有别人多。妻子撂下的一句“斯文可做不得生意”让陈克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练“胆子”,他就没事儿就跑到乡下没人的地方大声吆喝练词儿,还想出来不少顺口溜。一来二去,胆子大了、叫卖的本事也练出来了。
凭“坚持本心”俘获消费者
那时候的市场上,很多人为了控制成本都用最差的面粉来做面条,而陈克明却坚持用最好的。
他始终认为做面就是做良心,在同行眼中的如“傻子”一般的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本心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夫妻二人就这么靠小板车“推”出了第一家小店,积攒了第一批客源。
当时的面条主要靠手摇机制作。量产日均200斤,但极其消耗体力,工作一天下来连年轻的成年男性都扛不住。压力之下,陈克明想到了用电机代替人力。于是他将手摇机器进行改造,接上电机,果然获得了成功。
渐渐地,陈克明小摊上的顾客越来越多。为了保证产量和质量,陈克明想做个烘干房。但由于预算不够,囊中羞涩的陈克明只能选择自制,他把废旧的设备拿出来进行改造,也算是解决了烘干的问题。
1988年,勤劳的陈克明夫妻终于攒钱建起了两间小房子,在楼顶建了个新的20平米烘干房,摆脱了租房生涯。
为了让烘干效率达到最优,他每次都会拿着小本子在烘干房里记录烘干挂面所需要的时间、温度等参数。
盛夏的南方闷热潮湿,烘干房里的温度更是高的能烤熟鸡蛋。但陈克明每天数次出入其中,每次一待就是半个多小时。
有次甚至晕倒在烤房里,差点丢了性命。就是这样豁出去拿命干的“钢铁精神”让“陈克明面条”有了些名气。
八九十年代面条利润低,面条都是用便宜的报纸包着售卖。
报纸包面条既不好看也没有辨识度,加上几次因为顾客分不清是哪家的面条而误被投诉的经历,让陈克明渐渐萌发了“品牌”意识。
逐渐规模化的“陈克明面条”
他自己雕刻了一个简单的木章,上面写着“陈克明面条”,盖在自家包面条的报纸上。再后来,他又去工商局申报注册商标。
五年后,“陈克明面条”正式注册成功,这不仅是他所在的县城里第一个注册商标,也是他叫响“面大王名号”出的第一步。
陈克明的名号随着厂房的扩建逐渐走出南县市场。但刚到周边城市就遭到了冷遇。为了一探究竟,他主动去调研,这才发现自家的面在本地好卖是因为成本低、卖价低。
可走出县城后,质量上和大厂的品控比没有优势,成本上也和大厂规模化无法媲美,导致产品价格没有优势、竞争力降低。
陈克明认识到,山外有山,要想办法增强竞争力,把小作坊引向规模化生产。
他动员亲戚朋友跟着自己做挂面,还成立了公司,以南县为中心出发点,一步步运筹,把“陈克明挂面”开遍了围城市。
不仅如此,他还立下承诺,陈克明家的挂面有任何质量问题,包退包换。凭借着一股干劲儿和诚信,他的面如愿走出南县,走向全国。
做大做强的陈克明初心不改,匠心依旧。用最好的原材料、最少的添加剂,用心做最好吃的挂面,是不变他的追求。
80年代许多厂家为了商品好看,在面粉类食品里添加大量增白剂,虽说国家也没有明令禁止,陈克明觉得添加剂总归是不够天然,于是放弃使用增白剂。
即使做出的面条看上去没那么白亮,也卖不出好价钱,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他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事实证明,他的坚持是正确的,2011年我国全面明令禁止了使用增白剂,不仅如此,陈克明还是首个使用无荧光剂包装的面条厂家。
他甚至出资五百万联合大地印务有限公司进行产品研发,只为消除食品包装方面潜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保证挂面的口感,从业三十多年来的陈克明在生产一线摸索、改进新设备和制面方法,至今已经拿到了国家两项发明专利,掌握了面条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在保持天然口感的同时将面条含水量能保持在12.5%以内,优于行业标准1.5%,大大延长了使产品的保质期。
一生只做一件事,35年坚守品牌匠心
从推小车卖面到做企业售面,只要在家,他每天都会用清水煮上一碗自家产的面。他相信“要让别人觉得好吃,自己得先吃出味道来”。
正因为这种对做面的专注和付出,他才能始终保持自我,带领“陈克明面条”走过风雨激荡的三十多年。
陈克明说,自己三十多年没有被骗过,是因为没有贪欲。因为他满心满眼只有一件事。
在公司做大做强的时候,许多房地产商曾想拉拢陈克明投资,但陈克明明白,这不是自己的强项,也不是自己的追求。
开始做面是生活所迫,后来做面是心向往之,最后做面是带动富裕。陈克明所走的每一步,都没有偏离用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初心。
在他的经营下,秉承“诚信勤勉,求实创新”的理念,凭借“柔韧、细腻、口感好;易熟、耐煮、不糊汤”的品质,和“一面之交、终生难忘”的广告语,陈克明面条以年均60%的增速稳步发展,在2007年就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
现在,陈克明的面条市场综合占有率达到了18%以上,“陈克明”的名号真正享誉大江南北。
三十多年坚守,三十多年的专注,从县城走来,木工出身、身体商城残疾的陈克明凭借着对挂面的热爱、对生活的期盼,用拼博、勤劳和不忘初心将一碗面做到了极致,成就了面条行业的一段传奇。
对于陈克明的从业经历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